Category:

肌膚保養 網路分享


乾癬是一種常見且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疾病,根據統計,全台約有超過10萬名乾癬患者,其主要症狀為皮膚紅斑、脫屑與搔癢,嚴重影響外觀與生活品質。中醫理論認為乾癬是免疫系統失調的皮膚疾病,並且與血熱內蘊、風邪外襲,以及情緒鬱結密切相關。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指出,日前有1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女童,頭皮、手肘、膝蓋與小腿出現大片紅斑,並伴隨銀白色脫屑,奇癢難耐,甚至癢到無法入眠,隨即至豐原醫院求診,經過四個月的中醫調理,皮膚逐漸恢復光滑,也重拾自信笑容。

豐原醫院中醫師蘇紋華表示,天氣變化大,許多人出現皮膚乾癢、脫屑、紅疹等症狀,常誤以為只是單純乾燥,塗抹乳液即可改善,卻忽略了可能是乾癬(psoriasis),中醫稱之為「白疕」,屬「癬症」的一種,與體質、情緒密切相關,乾癬並非傳染病,而是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的皮膚疾病。蘇醫師進一步指出,當免疫細胞異常活躍,導致皮膚細胞過度增生與代謝異常,便會在表皮堆積,表皮堆積形成如魚鱗狀的脫屑,俗稱「銀屑」,乾癬常見好發部位為頭皮、肘部、膝蓋、背部等。

乾癬常見體質分為四型

蘇紋華醫師表示,乾癬的發生與血熱內蘊、風邪外襲,以及情緒鬱結密切相關,許多患者有明顯壓力史或情緒起伏,並易於冬季復發。蘇紋華醫師指出,中醫講求「體質辨證」再治,常見體質分為四型:

「血熱型」:紅斑劇癢、口乾舌紅。

「血燥型」:皮屑厚多、皮膚乾裂、舌紅少津,屬陰血不足。

「血瘀型」:疹塊色暗、反覆不癒。

「氣血兩虛型」:病程長、容易疲倦、病情遷延不癒。

針對不同體質,治療上採取「內調外治」三大策略,「內服方劑」依個人體質開立清熱涼血、養血潤燥或活血化瘀的中藥;「外用療法」衛教指導使用成分單純的清潔保養品;「日常調養」避免發物、辛辣與海鮮,維持規律作息與穩定情緒。


乾癬害小六女童奇癢難耐,夜夜難眠!中醫依體質辨證調理,拯救破皮人生

蘇紋華醫師表示,乾癬的發生與血熱內蘊、風邪外襲,以及情緒鬱結密切相關。(圖片提供/豐原醫院)

蘇紋華醫師提醒,乾癬雖為慢性病,但只要找出體質根源、配合生活調整,大多可有效控制,她強調:「減壓、抗焦慮是關鍵,壓力過大容易誘發復發。」飲食應清淡,避免油炸與來路不明的偏方,以免加劇症狀,乾癬不只是皮膚問題,更是體內失衡的外在表現,中醫從根本調理,透過辨證論治與內外兼施,幫助身體恢復自癒能力,遠離反覆發作困擾,回歸正常生活。

手刀快來點!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天熱吃冰、吹冷氣,經痛跟著來!周宗翰中醫師:6招遠離經痛,穩定生理週期

堅果攝取要適量,物以「硒」為貴!簡鈺樺營養師:礦物質硒3大好處,聰明吃出健康

乾癬性關節炎害關節紅熱腫痛!莊可鈞中醫師:按3大穴位、喝清熱解毒茶飲舒緩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670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12歲女童的頭皮、手肘、膝蓋與小腿出現大片紅斑,並伴隨銀白色脫屑,奇癢難耐。

別再以為只是皮膚乾燥!中醫揭露「乾癬」是一種常見且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疾病,根據統計全台約有超過10萬名乾癬患者,其主要症狀為皮膚紅斑、脫屑與搔癢,嚴重影響外觀與生活品質。衛福部豐原醫院指出,日前有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女童,頭皮、手肘、膝蓋與小腿出現大片紅斑,並伴隨銀白色脫屑,奇癢難耐,甚至癢到無法入眠,隨即至豐原醫院求診,經過四個月的中醫調理,皮膚逐漸恢復光滑,也重拾自信笑容。

豐原醫院中醫師蘇紋華表示,天氣變化大,許多人出現皮膚乾癢、脫屑、紅疹等症狀,常誤以為只是單純乾燥,塗抹乳液即可改善,卻忽略了可能是乾癬(psoriasis),中醫稱之為「白疕」,屬「癬症」的一種,與體質、情緒密切相關,乾癬並非傳染病,而是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的皮膚疾病。蘇醫師進一步指出,當免疫細胞異常活躍,導致皮膚細胞過度增生與代謝異常,便會在表皮堆積,表皮堆積形成如魚鱗狀的脫屑,俗稱「銀屑」,乾癬常見好發部位為頭皮、肘部、膝蓋、背部等。

蘇紋華表示,乾癬的發生與血熱內蘊、風邪外襲,以及情緒鬱結密切相關,許多患者有明顯壓力史或情緒起伏,並易於冬季復發。蘇紋華指出,中醫講求「體質辨證」再治,常見體質分為四型,「血熱型」紅斑劇癢、口乾舌紅;「血燥型」皮屑厚多、皮膚乾裂、舌紅少津,屬陰血不足;「血瘀型」疹塊色暗、反覆不癒;「氣血兩虛型」病程長、容易疲倦、病情遷延不癒。再針對不同體質,治療上採取「內調外治」三大策略,「內服方劑」依個人體質開立清熱涼血、養血潤燥或活血化瘀的中藥;「外用療法」衛教指導使用成分單純的清潔保養品;「日常調養」避免發物、辛辣與海鮮,維持規律作息與穩定情緒。

蘇紋華提醒,乾癬雖為慢性病,但只要找出體質根源、配合生活調整,大多可有效控制,她強調:「減壓抗焦慮是關鍵,壓力過大容易誘發復發。」飲食應清淡,避免油炸與來路不明的偏方,以免加劇症狀,乾癬不只是皮膚問題,更是體內失衡的外在表現,中醫從根本調理,透過辨證論治與內外兼施,幫助身體恢復自癒能力,遠離反覆困擾,回歸正常生活。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有醫靠衛教健康 編輯部報導】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問題,特別是在乾燥的秋冬季節更容易發生或加重。許多人會發現,濕疹藥膏(尤其是類固醇藥膏)一開始有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效果似乎變差,甚至出現更嚴重的症狀。為什麼會這樣?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濕疹藥膏的正確使用方式、類固醇的作用原理及副作用,並提供有效的濕疹管理建議。

為什麼濕疹藥膏越擦越沒用?

濕疹症狀包括皮膚乾燥、發紅、癢、起泡和脫屑等,這些症狀常常令人難以忍受。醫生通常會開立類固醇藥膏,以減輕發炎和緩解不適。然而,長期或不當使用類固醇藥膏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1. 抗藥性:皮膚對類固醇藥膏產生耐受性,導致效果逐漸降低。

  2. 類固醇反彈:停藥後症狀惡化,甚至比最初更嚴重。

  3. 副作用累積:包括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等問題。

濕疹藥膏的效果取決於正確的使用方法,如果不按照醫囑使用,很可能會陷入「越擦越沒用」的惡性循環。(推薦閱讀:你的類固醇藥膏用對了嗎?類固醇藥膏全攻略:7種質地避開副作用

什麼是類固醇?

類固醇是一種天然激素,由腎上腺分泌,負責調節身體的炎症反應和免疫功能。醫療上常用的類固醇分為3種:

  • 外用類固醇:如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炎等。

  • 口服類固醇:如普利松(Prednisone),主要用於較嚴重的皮膚病或免疫疾病。

  • 注射類固醇:用於局部治療關節炎或肌腱炎,快速止痛。

提醒您:外用類固醇的副作用相對較低,但若長期過量使用,仍可能引發一系列問題。

(推薦閱讀:掌握過敏性鼻炎症狀與治療關鍵,讓鼻子不再當機:避免過敏的4大技巧

什麼是類固醇抗藥性?

類固醇藥膏的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身體免疫系統的反應來減少炎症反應。「類固醇抗藥性」是指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治療後,對藥物產生耐受性,使得藥物對疾病的治療效果不再有效的現象。(推薦閱讀:準媽咪愛注意!妊娠性蕁麻疹是什麼?醫:8招緩解

類固醇的惡性循迴圈:類固醇上癮>戒斷反應>反彈

濕疹藥膏越擦越沒用?類固醇戒斷好痛苦!類固醇藥膏副作用與反彈不可忽視 – 是新聞網

▲錯誤使用類固醇藥膏,可能就會進入類固醇上癮、戒斷、反彈的惡性循環。

其實一般人不用太擔心類固醇,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會陷入到類固醇的惡性迴圈,如果有按照醫生指示使用類固醇的話,其實類固醇是相當安全的藥物。但如果您使用錯誤,可能就會進入類固醇上癮、戒斷、反彈的惡性循環。不當使用類固醇藥膏可能引發以下問題:

1.類固醇上癮

類固醇上癮是指因長期使用類固醇而導致的依賴現象,常見的發生原因為用量過多、不當使用,過高的使用頻率。例如:一般皮膚過敏、蚊子咬、傷口等全部都擦類固醇,或者後敷一層類固醇藥膏在皮膚上面。

常見的類固醇上癮症狀為:

網路上也能諮詢皮膚科醫師

2.類固醇戒斷反應

當您長期依賴類固醇藥膏,一旦停用類固醇後,可能會出現皮膚燒灼、刺痛、脫皮,甚至皮膚表面呈現亮紅色樣(bright red skin)。戒斷症狀可能維持6~18個月,目前無治療方式可以快速有效的處理類固醇戒斷反應。

3.類固醇反彈

如果您長期使用類固醇造成類固醇上癮,停用類固醇藥膏後皮膚就會不舒服,甚至出現強烈的皮膚反應,例如皮膚血管擴張產生發炎。您可能會以為是藥膏沒有效果,進而用到強度更強的藥膏,去紓緩濕疹的症狀,長期下來甚至合併出現以下並發症狀:

  • 青光眼

  • 皮膚感染

  • 毛囊炎

  • 紅皮症

濕疹藥膏越擦越沒用?類固醇戒斷好痛苦!類固醇藥膏副作用與反彈不可忽視。如果濕疹狀況持續惡化,建議盡早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獲得個人化的治療建議。

避免類固醇副作用4點要遵守

正確使用類固醇藥膏能有效避免副作用,以下是一些實用建議:

  1. 遵循醫囑:使用前仔細閱讀說明書或遵從醫生建議,不要隨意使用強度較高的類固醇藥膏、加大用量或延長使用時間。

  2. 短期使用:類固醇藥膏不適合作為萬能藥,僅在有需要時使用,避免非必時要使用。

  3. 搭配保濕產品:濕疹治療的基礎是修復皮膚屏障,使用保濕霜或乳液能有效改善皮膚乾燥狀況。

  4. 逐步減量停藥:長期使用後,不應突然停止,應在醫生指導下逐步減量,避免戒斷反應。

強化保濕、改善暗沉、提升彈性,高濃度人類外泌體ExoCore+公主面膜

安全使用濕疹藥膏,減少類固醇副作用

類固醇藥膏是治療濕疹的有效工具,但需要謹慎使用才能避免副作用。如果您發現濕疹藥膏越擦越沒用,應該要立即停止使用,並告知醫生使用類固醇藥膏的情況和時間。了解濕疹的病因、正確使用類固醇,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皮膚保養,能幫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症狀,避免濕疹反覆發作。如果濕疹狀況持續惡化,建議盡早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獲得個人化的治療建議。

濕疹藥膏越擦越沒用?類固醇戒斷好痛苦!類固醇藥膏副作用與反彈不可忽視。如果濕疹狀況持續惡化,建議盡早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獲得個人化的治療建議。

立即預約諮詢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We Get Care有醫靠》聯繫: [email protected]

健康不漏接!歡迎加入《We Get Care有醫靠》社群:

Line:https://reurl.cc/v0DKxa

FB:https://wegetcare.pse.is/5xcjvz

 

 

新聞原文出處 : 

● 濕疹藥膏越擦越沒用?類固醇戒斷好痛苦!類固醇藥膏副作用與反彈不可忽視 《We get care 有醫靠》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中醫表示,俗稱熱過敏的膽鹼性蕁麻疹,常見誘因包含:運動、熱水、熱環境、情緒緊張,只要體溫上升,身體過敏反應馬上爆發;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是否曾有過運動、洗熱水澡、情緒緊張或天氣一熱,皮膚就出現點狀疹子,癢得像被針扎、還會發紅、刺痛,甚至晚上癢到睡不著?澄品中醫醫師陳詩潔表示,很有可能是俗稱熱過敏的膽鹼性蕁麻疹,常見誘因包含:運動、熱水、熱環境、情緒緊張等,只要隨著體溫上升,身體過敏反應馬上爆發。

陳詩潔在臉書專頁「澄品中醫」發文表示,中醫認為熱過敏可能屬於3種症型,如有這種困擾,建議調整體質、穩定情緒、避免熱源刺激,這樣才能和惱人的「熱過敏」說掰掰。

中醫認為這類症狀可能屬於以下證型:

●風熱型:顏色偏紅範圍大,觸之有灼熱感,搔癢厲害,流汗或受熱後加重,癢紅一片,心煩口渴,緩解以疏風清熱為主,如連翹、金銀花等。

●風寒型:顏色較為淡紅,被風吹或接觸冷水後症狀加重,畏寒惡風,口不渴。緩解以發散風寒為主,如防風、桂枝等。

●血熱型:顏色鮮紅,少疹塊,有灼熱,刺痛,晚間加劇、灼熱刺癢、心煩失眠。緩解以清熱涼血為主,如牡丹皮、知母等。

陳詩潔推薦一款舒緩的減敏疏肝茶,材料有薄荷5克+鬱金10克+陳皮10克+金銀花5克,將藥材置入600-1000c.c.水中,大火煮滾20分鐘後當茶飲用,能幫助清熱疏肝、安定情緒、緩解發癢,不過提醒體質偏虛寒、腸胃敏感,或有特殊體質者,飲用前請先諮詢中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黃小姐從小就是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尤其帶著手套的手,反覆搔癢與潰爛,嚴重時甚至擴及全身。
(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

▲黃小姐(左)與朱家瑜醫師(右)分享異位性皮膚炎治療。
(記者邱芷柔攝)

21歲的黃小姐曾是台灣隊的亞運女壘培訓國手,站上打擊區,總能為球隊帶來關鍵一擊,但很少人知道,她從小就是異位性皮膚炎(簡稱異膚)病友,反覆的搔癢、紅腫與滲液,最嚴重時,皮膚潰爛至全身,臉部腫痛讓她1週不敢出門。

▲黃毓惠醫師(左2)鼓勵病友,只要與醫師充分討論治療與生活安排,就能走出異膚陰霾。(記者邱芷柔攝)

黃小姐昨天現身分享,過去長期飽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尤其戴著手套的手,反覆搔癢與潰爛,嚴重時,甚至擴及全身。雖然教練與隊友都會關心鼓勵她,但她因為在意別人眼光而不敢出門,家人也四處尋求幫助,各種治療方式都嘗試過。

黃小姐說:「最奇特的是,有次家人帶我去市場裡1個暗暗的地方,那裡有個阿嬤拿我的頭髮和八字去燒。」後來她到台大醫院就醫,在醫師建議下參加臨床試驗,規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3年,目前已停藥2年,病情穩定未復發,現在終於可以專注訓練與生活。

醫籲勿自行停藥 避免加重感染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是皮膚問題,更是1種與體質相關的慢性發炎疾病。許多患者誤以為只要吃藥幾天就能痊癒,或等到症狀嚴重才治療,甚至自行停藥,結果病情反覆發作、加重感染,反而更難控制。

朱家瑜說,異膚需要長期穩定控制,目前治療方式已相當多元,從基礎保濕、外用藥,到不同機轉的系統性治療都有,醫師會依個別病況調整,並非每位患者都需長期吃藥。而病人常見的「需長期使用類固醇」迷思,其實現在類固醇多用於急性期短期處理,且副作用可控,他強調,若能規律治療並配合生活調整,病情可有效控制。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補充,介白素IL-13是異膚關鍵因子,對中重度患者而言,傳統治療效果有限,標靶藥物與生物製劑已成主流,像是黃小姐使用的新一代生物製劑針對IL-13作用更精準,控制時間更長,病友只要與醫師充分討論治療與生活安排,就能走出異膚陰霾。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黎智英作供期間,不下一次談及其「身份認同」主張。當中,辯方引述黎智英曾在短訊中主張「制裁應集中在中國,以削減《國安法》效力」。黎智英作供時解釋,上述「中國」是指「中國政府」。



多國領事曾到庭旁聽本案審訊。



杜麗冰法官曾對黎智英說:「黎生,我們是中國人。」
杜麗冰法官曾對黎智英說:「黎生,我們是中國人。」

惟當辯方進一步問黎智英:「當時你愛不愛中國?」黎智英回應要取決於「中國」的意思。若在「國家」層面,他愛中國的人和文化,但如果指「政權」層面,他無論從前、現在都不愛,因為由共產黨所統治國家的價值觀與他相反。

而在另一個議題中,黎智英供稱:「我們可以擺脫獨裁統治,但我們無法擺脫中共,因為我們是香港人,只有中國人可以擺脫中共。」法官杜麗冰聞言即打斷:「黎生,我們是中國人。」黎智英反指:「我是香港人,因為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杜官再問:「黎生,你是黃皮膚嗎?」黎智英反駁:「我黃皮膚不代表我就是中國人。」雙方各執一詞,須由另一位法官建議暫停此等爭論。

翌日黎智英再主動澄清,指自己「不是中國人」的意思是他不是「中國內地人」,而是「香港中國人」,與他早前供稱對作為「國家」的中國是「愛國」,說法一致。

18395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千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家慶指出,因病人膽汁無法排出,故以引流術將滯留膽汁排出,降低黃疸指數。(大千醫院提供)

〔記者張勳騰/苗栗報導〕苗栗縣66歲的張先生近半年內體重突下降4公斤、胃口變差、出現精神不濟。近1週更出現皮膚和眼白發黃、皮膚發癢、尿液呈深褐色的症狀,前往苗栗市私立大千醫院急診,醫師檢查發現,張的肝功能和黃疸指數嚴重升高,且肝臟佈滿腫瘤,病理報告證實為膽管癌末期。經以皮穿肝膽道引流術及內視鏡逆行性膽道引流術緩解黃疸症狀後,安排化學治療以延緩病情惡化。

大千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家慶說,膽管癌是發生在肝臟內外膽汁通道的惡性腫瘤,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因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導致很多病人發現時已屬中晚期,失去最佳治療時機。膽管癌的常見症狀包括皮膚與眼白發黃(黃疸)、尿色變深、糞便變白、皮膚搔癢、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上腹或右上腹悶痛。高危險族群則有膽管結石、膽管囊腫、慢性膽道發炎病史者、B型或C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曾感染肝吸蟲(如食用生魚片、生螺)、有肝膽疾病家族史者、長期抽菸或暴露於化學品者。

病人經檢查發現,肝臟佈滿腫瘤(紅圈處)、肝內膽管異常擴張(藍圈處)。(大千醫院提供)

吳家慶表示,此次案例因抽血檢查呈現肝功能指數與膽紅素(黃疸指數)都非常高,進一步安排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肝臟佈滿腫瘤、肝內膽管與總膽管異常擴張、肺部也疑似轉移腫瘤,因此高度懷疑是晚期肝癌或膽管癌,後經病理報告確認為膽管癌。

吳家慶指出,因張男的黃疸指數過高,膽汁無法排出,若不及時處理恐引發感染,所以先由放射科醫師進行經皮穿肝膽道引流術,從皮膚穿刺至肝臟膽管中,引流滯留的膽汁,來減輕黃疸症狀。後續考量引流管需要長期留置,為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因而採用內視鏡逆行性膽道引流術,改以體內放置引流管,減少外部管路帶來的不便與感染風險。

吳家慶提醒民眾,想要預防膽管癌,應避免吃生魚或生螺等高風險食物、減少菸酒與化學暴露、控制好肝病並定期追蹤肝膽功能、有家族史或膽道病史者更應定期做腹部超音波等影像檢查。最重要的是,定期檢查與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幫助遠離膽管癌的威脅。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多位知名皮膚專科醫師現身UltraClear冷纖雷射上市發表會。(圖/主辦單位提供)

產業中心/綜合報導

來自美國的UltraClear冷纖雷射正式於台灣亮相,近日舉行上市發表會,邀集多位皮膚科專科醫師與醫療機構代表,共同見證新世代光電儀器的發表。活動聚焦其創新技術,包括2910nm波長、智慧微脈衝與冷纖設計,在臨床應用中的可調控性、過程舒適性以及對亞洲膚質的友善表現,獲得醫師高度肯定。

多位皮膚專科醫師現身分享 冷纖雷射上市發表

全台多位皮膚科醫師認可,冷纖雷射可調式熱能及多模式應用,為患者提供個人化肌膚管理方案。(圖/主辦單位提供)

鄭國良醫師:技術創新提升患者舒適度 應由醫師專業評估操作

儷寶得皮膚科診所總院長鄭國良醫師表示:「冷纖雷射在熱能控制上表現穩定,有助於降低患者在過程中的不適,特別對於敏感型膚質來說,更具應用潛力。」他也提醒,雷射療程應由具專業訓練的皮膚專科醫師操作,並根據個人膚況評估適當模式與參數,以符合醫療安全規範與個別需求。

王昭欽醫師:六種施作模式增加臨床彈性 助益醫療效率

台南維格診所院長王昭欽醫師指出,冷纖雷射的六種可調施作模式讓臨床應用更有彈性,醫師能依不同皮膚條件調整深度與能量,有助於提升操作效率並減少不必要的熱能影響。他認為這種「快、穩、精準」的設計,對於亞洲膚質是一項友善升級,也有助提升患者接受度。

曾德朋醫師:深度可控與低熱設計,拓展臨床應用範疇

臺安醫院皮膚專科曾德朋醫師則強調,冷纖雷射的穿透深度涵蓋表皮至皮下4mm,能針對不同肌膚層次進行調整,且裝置本身採用低熱能設計,有助於提升術後的照護便利性。他表示:「在臨床上觀察,過程中的疼痛感與出血情況明顯減少,整體流暢度也較高,為皮膚雷射提供了更具系統性的升級。」

王筱涵醫師:搭載創新波長與脈衝技術 建立安全與舒適兼具的新標準

卓越皮膚科兒科聯合診所院長王筱涵醫師也出席活動,她提到:「傳統雷射常讓部分患者因術後反應感到不安,冷纖雷射搭載的2910nm波長與微脈衝技術,讓能量精準集中於目標位置,並大幅降低對周邊肌膚的干擾。這項設計對於希望兼顧效果與安全的族群來說,是一種值得期待的新選項。」

多位皮膚專科醫師現身分享 冷纖雷射上市發表

國內外多位專業皮膚科醫師肯定冷纖雷射,為亞洲膚質帶來更安全有效的突破性方案。(圖/主辦單位提供)

鍾佩宜醫師:術後恢復管理更為簡化 貼近現代生活節奏

二林四季皮膚科診所鍾佩宜醫師則從患者體驗出發表示,臨床經驗顯示,冷纖雷射在過程中通常無需敷麻藥,也能維持低疼痛感與穩定施作,整體恢復期簡短,讓醫師在規劃課程時更具彈性。她強調:「隨著患者對療程舒適度要求提高,這類技術的問世,有助於重塑民眾對醫美的信任與期待。」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76歲林姓老翁發現右腳大拇指疑似瘀青,5個月過去,沒消還擴大,竟罹患肢端黑色素瘤。根據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資料,皮膚癌每年新增約2000例,已列入10大癌症之一,且發生率逐漸上升。醫師提醒,黑色素瘤雖為皮膚癌中相對少見的一型,卻可能快速轉移,若未及早治療,恐危及性命;若皮膚出現可疑黑色斑塊,且潰爛不癒、容易出血、會癢會痛等情況,要當心。

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醫師廖澤源近日透過新聞稿指出,皮膚癌指的是由皮膚細胞異常增生所引發的惡性腫瘤,依照來源細胞的不同,皮膚癌又可分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以及黑色素瘤等類型。

廖澤源表示,在各種類型的皮膚癌中,黑色素瘤雖然相對少見,卻可發生於全身任何部位,且可能迅速轉移至淋巴、肺部、肝臟及大腦等各個器官。

廖澤源最近收治1名76歲林姓老翁,5個月前發現右腳大拇指有一小塊深黑色痕跡,原以為是之前意外撞傷留下的瘀血,但隨著時間過去竟然擴大,女兒警覺建議父親到大醫院就診,經皮膚鏡、皮膚切片病理檢查,確診肢端黑色素瘤。

「肢端黑色素瘤屬於黑色素瘤的一種臨床分型。」廖澤源說明,發生原因與基因相關,主要發生在手、腳等四肢末端的位置,初期可能不會疼痛,容易被誤認為受壓迫或撞擊所致的瘀血而輕忽。

廖澤源表示,肢端黑色素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為首選,醫師會評估需要截肢範圍,目的在於根除病灶、避免遠端轉移,爭取存活機會,部分病人術後則會由醫師評估,進行免疫或標靶治療,清除可能殘存的癌細胞。

他提醒,民眾平時應留意皮膚的異常變化,把握治療黃金期;若皮膚出現形狀不對稱黑色斑塊、顏色不均、邊界不規則、最大直徑超過6mm、潰爛不癒、容易出血、會癢會痛等情況,就要小心是否為黑色素瘤。

本文轉載自2025.07.09「中央社」,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