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4:太衝穴位於腳背。(照片提供/江政謙)
文/江政謙
▲圖2: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印堂穴位於眉心。(照片提供/江政謙)
炎熱的季節,氣溫高、濕氣重,常使人感到倦怠、心煩、食慾不振。尤其現代人長期待在冷氣房,飲食過於寒涼,易造成腸胃不適、氣血失調。中醫根據《黃帝內經》強調「春夏養陽」,此時正是順應自然、調養體質的好時機。透過正確的養生原則,不僅可預防中暑與慢性病復發,更能提升整體免疫力。
▲圖3:內關穴位於手腕內側。(照片提供/江政謙)
預防中暑、慢性病 提升整體免疫力
▲圖1:酸梅湯清熱生津,是消暑飲品。(照片提供/江政謙)
中醫認為,「夏氣通於心」,夏天氣候炎熱、陽氣最盛,心火易旺,應養心為要。日常宜保持心平氣和,避免情緒激動與熬夜,並適度午休,以補充精神。建議清晨或傍晚氣溫較涼時進行溫和運動,如散步、太極、伸展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安定心神。
夏日飲食宜清淡,避免油膩與過度滋補之物。可多食紅色食材如番茄、紅蘿蔔,有益氣補血之效;也可適量攝取苦味食物如苦瓜,有清熱瀉火、解暑助消化之功。
茶飲方面,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都是夏日佳品,有助清熱生津、利尿排毒。但體質虛寒、腸胃弱者不宜過量飲用冰品與寒涼飲食,以免腹瀉、脹氣。
◎自製酸梅湯(圖1)
●材料:烏梅、山楂各1兩半,甘草5錢。
●作法:加3000-4000毫升水煮半小時,可加冰糖調味。
◎穴道按摩通經絡
長時間處於冷氣房內,溫差大、血液循環差,常導致肩頸僵硬、頭痛、疲倦感。可按摩以下穴位,舒緩症狀、提升元氣。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有助緩解頭痛、安神提神(圖2)。
●印堂穴:位於眉心,能紓緩心煩、鬱結情緒。
●內關穴:位於手腕內側,可舒緩心悸、胸悶、緊張(圖3)。
●太衝穴:位於腳背,有助清肝火、調氣血、放鬆情緒(圖4)。
每天可自行按摩穴位1-2分鐘,幫助氣血通暢、調節自律神經,亦可作為預防冷氣病與夏日倦怠的自然療法。
炎夏養生需防過汗、忌過寒,尤其老年人、小孩與慢性病患者更要注意室內外溫差調節,避免長時間曝曬;飲食宜少辛辣、生冷,慎選適合體質的蔬果與茶飲;如有體質虛寒、易腹瀉、過敏等症狀,建議就醫諮詢專業中醫師,以獲得個人化的調養建議。
(作者為彰化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