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脂肪肝或是酗酒、抽菸,還有食用醃漬類食品或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等,也都恐誘發猛爆性肝炎;示意圖。(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知名主持人沈玉琳驚傳疑似猛爆性肝炎住院,也傳出他本身罹患B肝。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柳朋馳昨表示,B、C肝患者是猛爆性肝炎的高風險族群,酗酒、抽菸、醃漬類食品、來路不明中草藥是常見誘發因素,若出現噁心、食慾不振、不是想睡覺的持續疲倦感、皮膚或小便變黃等症狀都是警訊。

噁心、食慾差、持續疲倦要注意

根據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資料,猛爆性肝炎的醫學名稱為「急性肝衰竭」,指肝細胞突然大量死亡,造成肝臟排毒、代謝、製造等功能下降,甚至喪失,若未適時接受治療,致死率可高達8成,是所有肝炎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柳朋馳表示,猛爆性肝炎多與病毒性肝炎有關,若禍首是A型肝炎,大部分出在飲食問題,致死率千分之2左右;B、C肝患者本來就是慢性帶原,因此存在合併猛爆性肝炎風險,建議生活作息要盡量規律。

此外,柳朋馳指出,必須減少造成肝臟持續發炎可能性,例如脂肪肝,或是酗酒、抽菸,還有食用醃漬類食品或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等,也都恐誘發猛爆性肝炎。

柳朋馳也提到,B、C肝患者最重要的是定期追蹤,建議每半年追蹤1次肝功能、甲型胎兒蛋白等數值,且每年接受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若已有相對嚴重的肝纖維化或肝硬化,則要縮短為每半年1次超音波檢查。

皮膚或小便變黃等症狀都是警訊

柳朋馳提醒,有些人罹患猛爆性肝炎可能完全無感,直到肝功能指數飆破300以上,才可能會有一些噁心感、食慾不振,或是一直有疲倦感,但不是真的想睡的累。同時外觀也會出現變化,萬一有皮膚變黃、眼白變黃,甚至小便出現可樂色、深濃茶的顏色,就要特別小心,代表已有黃疸跡象,應儘速就醫。

☆自由時報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禁止酒駕☆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表示,對於銀髮族突然退化的情況,不可輕忽,應詳細檢查是否有腦部外傷變化;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一位80歲的阿公突然動作變慢、走路不穩、講話越來越不清楚,最近甚至連子女都認不得,一度還被懷疑罹患失智症。後來,經過腦部斷層掃描檢查才找到真正原因,原來是左側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在粉絲專頁「Icu醫生陳志金」發文提醒,對於跌倒的長輩多一點警覺,也需要多一點雞婆,多多關心周遭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病因。

陳志金說,這位80歲的阿公,明明2個月前,阿公還行動自如,不僅可以下田種菜,每天還都要喝一杯巷子口賣的「涼的」,怎麼瞬間就變成另一個人似的?突然動作變慢、走路不穩、講話越來越不清楚,最近甚至連子女都認不得。後來,家人帶著阿公去診所,診所醫師表明這是阿公年紀大的退化,患了失智症,建議子女把他帶到大醫院做失智評估,可以當申請外籍看護照顧依據。

去了大醫院,神經科醫師替阿公做了詳細的失智問卷評估。目前醫療機構會以臨床失智症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來評估失智者的嚴重程度,其主要評量項目包括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區事物處理、家居和嗜好及個人照料等6個層面。經仔細詢問發覺阿公的退化速度太快,一般常見的失智症在初期幾乎都是「逐漸」變嚴重,並不會進展得如此快速。於是,醫師幫他安排腦部的斷層掃描檢查,果然找到了真正的凶手。

陳志金在ICU病房裡,打開病人腦部斷層掃描檢查的畫面,同步向家屬做說明,阿公患的是左側慢性硬腦膜下出血,這個情況一般是頭部外傷造成的。他告訴家屬,這種出血是慢性出血(指一點一點慢慢滲血),推估撞到頭部的時間,有可能是在症狀開始出現的幾個星期前,甚至是2、3個月前。

這樣的提醒讓家屬想起,過年前阿公在田間跌倒、撞到頭。經過開刀引流管讓積血導流出來,阿公的症狀明顯改善。後來阿公可以如願下田去種菜了。

陳志金提醒,對於每一位曾歷經頭部外傷或撞擊的病人,都會提醒家屬不能輕忽,即使現階段出血量很少或沒有任何異常,還是要留意2個月內有沒有出現「退化」的症狀,像是語言障礙、經常跌倒、反應變慢等,如果有這些表現,千萬不要以只是退化就結案,一定要再回來看神經內科做後續追蹤與檢查。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疾管署提醒民眾在颱風過後要注意類鼻疽風險。(資料照,記者林惠琴攝)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台南驚傳一名男子因「吸入」類鼻疽桿菌而感染類鼻疽,完全沒接觸污水與污泥!疾管署今(29)日宣布有1例60多歲男性感染類鼻疽,在颱風期間未曾接觸污水或污泥,竟染疫且一度引發敗血性休克,轉加護病房;1週後狀況好轉,預計今日轉普通病房。

隨後研判,個案可能將類鼻疽「吸入」體內被感染。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丹娜絲颱風帶來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及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造成傳播,透過接觸或吸入性感染,因此在颱風後1個月內通常個案會增加。

《自由健康網》整理類鼻疽的症狀與潛伏期,並引用疾管署呼籲:民眾在打掃時戴上口罩、手套及雨鞋,做好防護,避免被生鏽鐵釘割傷。

類鼻疽是什麼?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之致病菌為類鼻疽桿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屬假單孢菌屬革蘭氏陰性桿菌。

為什麼我會感染類鼻疽?類鼻疽怎麼傳染?

疾管署表示,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由於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但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受感染的情形,一般情形下,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

類鼻疽的症狀是?

大部分症狀並不明顯,常常被人忽略以為是感冒。疾管署提醒,注意以下臨床症狀:肺炎、急性皮膚化膿與局部淋巴腫大、慢性化膿性類鼻疽、菌血症與敗血症。

類鼻疽有潛伏期嗎?

從可能的暴露經驗推算至出現臨床症狀之時間,短至2天,或長達數月或數年(第9天,為發病高峰期)。

類鼻疽的預防方法

身體虛弱抵抗力差的人,包括糖尿病及外傷者,應避免赤足於污泥土或污水中。皮膚有撕裂傷、擦傷或燒傷的人,若接觸到受污染的水或土壤,應儘快清洗乾淨,或使用鞋套或手套,以避免皮膚直接暴露於濕土。

應該如何清潔?

衛福部長邱泰源說明,民眾易因接觸污水、污泥或環境孳生病媒蚊,造成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腸道傳染病及登革熱等,呼籲清理家園時落實防疫三步驟:「裝備要齊全、飲食要注意、清除孳生源」。

疾管署長莊人祥提醒,民眾進行環境清理應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等,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污水入侵地區務必徹底清潔消毒蓄水池、飲用水需煮沸或喝市售瓶裝水,泡水或解凍過久食物,切勿食用。此外,雨後可能使登革熱感染風險增加,民眾仍應落實「巡、倒、清、刷」等措施。

疾管署說明清理環境時,須注意自身安全。(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提醒清消時應戴上口罩。(疾管署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盧卡·東契奇經常因其體型而受到批評。雖然這位在皇家馬德里開始職業生涯的斯洛維尼亞人很快成為最受歡迎的 NBA 球員之一,入選了全明星五隊,但很多時候他都被指控超重,甚至有人說他「胖」,並質疑他的飲食習慣,因為儘管他有天賦, 他看起來身材走樣了。

這些人在看到東契奇登上《 男性健康 》雜誌的最新封面後,將不得不三思而後行。一篇關於他的體能訓練和嚴格飲食的廣泛文章也發佈在網上。“只是從視覺上看,我會說我的整個身體看起來更好”,東契奇在關於他的身體重建的文章中說。“如果我現在停下來,一切都是徒勞的”。

對於新照片,一些球迷開玩笑說,達拉斯小牛隊總經理尼科·哈裡森在小牛隊的歲月里“羞辱”了盧卡。東契奇在賽季中期被交易到洛杉磯湖人隊,與勒布朗·詹姆斯合作的球隊有一個 充滿希望的開局。不過,在考慮下一個NBA賽季之前,東契奇將再次帶領斯洛維尼亞參加歐洲籃球賽(8月27日-9月14日)。

sportoakimirka / Shutterstock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07.28 05:28 臺北時間

娛樂

江祖平和黃少祺拍三立八點檔遭燙傷引發軒然大波,江祖平傳出因未獲得失誤導播說法有意閃辭。今年初民視八點檔演員王燦也因呼巴掌戲,被前輩打到視網膜剝離,還請假動手術修復。

王燦今年拍八點檔時,傳出因對戲演員打巴掌施力不當,導致「視網膜剝離」,但他解釋是因戲份增加、眼壓逐漸上升造成,因此動手術,休息一個多月,之後歸隊劇組戴墨鏡上場護眼,近期才摘下墨鏡,表示恢復的差不多。

于子育近年在戲劇領域有各種突破,2012年為拍1場被迫墮胎的戲,她聽從劇組指示從170公分高的木頭高台跳下,沒想到屁股著地,當場痛到起不了身,緊急送醫後發現第一節脊椎骨斷裂,只差1公分就會傷及神經導致癱瘓,當時醫生建議休養3個月,躺不住的她1個半月就復出。

20250725ent017
于子育曾因拍戲脊椎受傷險癱瘓。(于子育臉書)

柯震東2年半前難得拍影集《乩身》,卻發生無人機意外,當場濺血,造成臉部顴骨區受傷,送醫傷口縫合20到30針,至今臉上疤痕仍在,拍照多半得拍側臉,但該劇至今未見光。

20250725ent017
柯震東拍影集《乩身》留下難以抹滅的臉部疤痕。(柯震東臉書)

更新時間|2025.07.28 05:2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師提醒,類固醇、抗代謝藥、生物製劑 / 小分子標靶藥,都是拖慢傷口癒合速度的常見藥物;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小嬿阿姨20年前腳踝開始發生傷口,期間看過整形外科,骨科,接受大大小小的植皮手術,與傷口共存了十幾年,跑醫院跑到很絕望。直到轉介義大癌治療醫院整形外科科主任張智豪,表示「1個月內讓傷口好起來」,先是停了免疫抑制劑,接著動手術,1個月後果然腳的傷口通通癒合,提醒像是類固醇、抗代謝藥、生物製劑 / 小分子標靶藥,都是拖慢傷口癒合速度的常見藥物。

張智豪在臉書專頁「超顯微專家-整形外科張智豪醫師」發文分享小嬿阿姨的案例:小嬿阿姨原本在自家附近的外科診所換藥,傷口沒有好,反而越破越大洞,腳越腫越痛;轉到醫院,傷口還是一直無法縮口,反而越破越多洞,懷疑是免疫的問題;因此轉介至風濕免疫科,懷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慢性血管炎」發生的困難傷口,一直拿免疫抑制的藥品長期服用,對於腳的傷口已經覺得好不了,轉到張智豪診間時只覺得「試試看」,沒想到1個月後腳傷好了、不用坐輪椅,還可以去公園散步。

拖慢傷口癒合速度常見藥物

●類固醇(如:Prednisolone)
治療目的是:抑制發炎,也會抑制皮膚修復、膠原蛋白合成,在高劑量(>20mg/day)可能讓傷口變薄、裂開、感染風險增加。

●抗代謝藥(如 Methotrexate、Azathioprine、Leflunomide)
治療目的是:減少免疫攻擊,也會抑制細胞生長與傷口肉芽形成, 手術前有時需「暫時停藥」。

●生物製劑 / 小分子標靶藥(如:Adalimumab、Etanercept、Tocilizumab、Rituximab、Tofacitinib)
治療目的是抑制 TNF-α、IL-6、B 細胞等免疫關鍵路徑,若在使用期間動大手術,可能提高感染與癒合不良的機率。

張智豪強調,如果你或家人正使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癬性關節炎等疾病的藥物,並即將接受清創、縫合或手術,發生困難癒合傷口,要考慮病因「會不會是慢性靜脈疾病」,引起不可回復性的淋巴水腫,所導致的慢性靜脈潰瘍。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在「亞洲生技大展」中備受矚目的「阿茲海默症國際論壇」,匯集台、日、韓產官學界專家,共同探討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創新治療與國家政策趨勢。(資料照)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在「亞洲生技大展」中備受矚目的「阿茲海默症國際論壇」,匯集台、日、韓產官學界專家,共同探討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創新治療與國家政策趨勢。博太生醫(BotaniCure)以全球首創的植物新藥開發平台,在阿茲海默症治療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受到很大關注。

每年的921是國際失智日(world Alzheimer’s Day),依衛福部統計,目前國人失智人口已逾30萬人,並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在65歲以上長者占了9成6,也成為國人十分重視與預防的疾病之一。

衛福部食藥署目前已核准2款專適用於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的針劑新藥,包括「樂意保」(Leqembi)、「欣智樂」(Kisunla),皆屬於單株抗體藥物,需透過靜脈注射,可透過免疫機制清除大腦中累積的β澱粉樣蛋白沉積物,有助延緩腦神經細胞退化,是台灣20年來首次引進針對阿茲海默症病因的治療新藥。

亞洲生技大展為亞太地區最具指標性的生技產業盛會之一,自即日起至27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4樓隆重登場,匯聚來自19國、近850家指標廠商參與。失智症生技新動脈引起不少民眾期待。

博太生醫針對阿茲海默症與血管型失智症所研發的植物新藥,已完成FDA IIa期臨床試驗,並預計於2025年下半年進入IRB臨床試驗。(博太生醫提供)

博太生醫針對阿茲海默症與血管型失智症所研發的植物新藥的進程,已完成FDA IIa期臨床試驗,並預計於2025年下半年進入IRB臨床試驗,2026年啟動下一階段臨床與國際授權洽商。該藥物使用植物萃取活性物Botiera,透過多靶點作用改善神經發炎、微血管功能及認知能力,已有臨床數據支持其潛在療效。

此外,新旭生醫(APN LifeSciences)於診斷技術上提供客製化精準醫療,有助於提升基層與偏鄉失智症的早期篩檢效率。安立璽榮生醫(Elixiron Immunotherapeutics)則研發「Enrupatinib(EI-1071)」,針對小膠質細胞的CSF1R抑制劑,可降低神經損傷與Amyloid beta蛋白對患者的負擔,目前已進入臨床二期。台灣生醫水準在亞太的地位也是不容小覷的。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兼任副教授楊惠婷博士表示:「過去咪唑二肽比較常被拿來討論對於運動表現的幫助,不過現在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它對腦部的保護也很值得關注,尤其是在神經抗氧化和認知功能方面。」

◎ 健康醫療網

在研究基礎方面,咪唑二肽補充品已有不少臨床觀察與作用機轉研究支持,主要集中在支持記憶力、注意力與神經抗氧化等層面。(擷取自貼文)

台灣在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五分之一,腦部保健需求也隨之快速升溫。過去講到補腦,許多人會先想到雞精,但其實在營養科學領域中,有一種天然來源的機能成分——「咪唑二肽(Imidazole dipeptides)」,正逐漸受到關注。這種來自肉類的營養素,原本常被用在運動營養上,如今更被發現也和腦部健康有關,成為新一代的補腦選擇。

咪唑二肽是什麼?肉類天然雙胜肽 支持腦部健康有潛力

咪唑二肽是存在於動物肌肉與大腦中的天然雙胜肽,主要包含「肌肽(Carnosine)」和「甲肌肽(Anserine)」,常見於牛肉、雞肉等食材中。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兼任副教授楊惠婷博士表示:「過去咪唑二肽比較常被拿來討論對於運動表現的幫助,不過現在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它對腦部的保護也很值得關注,尤其是在神經抗氧化和認知功能方面。」

七大作用機轉 從細胞層面守護腦力

根據多篇國際研究,咪唑二肽對腦部健康的影響,已逐步被整理出七大生理機轉,包括:

抗氧化作用:有助清除自由基,減少腦部氧化傷害。

抗糖化反應:能降低糖化終產物(AGEs)在大腦的累積,與退化性疾病有關。

螯合金屬離子:幫助穩定體內過多的銅、鋅等金屬離子,避免神經受損。

降低神經發炎與過度興奮:可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穀胺酸,減少過度刺激導致的細胞傷害。

促進神經可塑性:有助神經細胞連結與訊號傳遞,對於學習和記憶能力相當重要。

穿越血腦屏障:可以直接進入腦部發揮神經保護作用。

刺激神經滋養因子(BDNF)分泌:幫助神經再生,對維持認知功能有幫助。

楊惠婷博士表示:「這些機轉都是從細胞層面開始,提供多方位的支持,不是單一作用,所以特別受到營養科學界的重視。」

對於長者認知有幫助嗎?臨床研究結果這樣說

根據Masuoka團隊2021年的研究發現,長者補充咪唑二肽後,在注意力與記憶方面的認知測驗表現有穩定趨勢。另外,也有一項由Szczesniak等人2014年執行的雙盲對照試驗指出,長期補充含肌肽與甲肌肽的配方後,對年長者的認知表現和體力狀況都帶來幫助。

此外,日本火腿集團的中央研究所與國立老年醫學中心合作進行的研究也發現,透過雞肉萃取取得的咪唑二肽成分,可作為中老年人維持記憶與資訊處理能力的營養補充參考。

傳統雞精vs咪唑二肽補充品 怎麼選?

在台灣,雞精一直被視為提神、補腦的傳統保健食品,但從營養學角度來看,雞精和咪唑二肽其實有明顯不同。雞精的成分主要是非特定的胺基酸和胜肽,實際含量會因原料和熬煮方式不同而有所變化,相對比較難掌握。而咪唑二肽補充品則是標準化製程,可以精準控制肌肽與甲肌肽的含量,每次補充的成分比較穩定。

在研究基礎方面,咪唑二肽補充品已有不少臨床觀察與作用機轉研究支持,主要集中在支持記憶力、注意力與神經抗氧化等層面;而雞精的效果多為主觀體感,例如提神或覺得比較有精神,較少具體的實證數據。

楊惠婷博士指出:「如果想針對認知保健進行比較精準的營養補充,選擇有成分標示、機轉清楚的產品,會比單靠印象中『吃了比較有精神』來得有依據。」

應用多元、吸收度高 有機會成為認知保健的新主流

目前咪唑二肽已被應用在日本、台灣、中國等地的多種保健食品中,包括機能性飲料、即飲包、眼部疲勞配方、銀髮營養包等。因為分子小、吸收率高,又能穿越血腦屏障發揮作用,加上在人體與動物實驗中都展現出良好的安全性與耐受性,而逐漸受到關注,成為日常認知營養補充的新選擇之一。

「不只適合銀髮族,其實平常工作壓力大、長時間用腦的上班族、學生族群,也都可能從這項成分得到幫助。」楊惠婷博士補充說道。

補腦靠科學選擇 不再只是靠印象「補一補」

隨著腦部保健成為全民關注的議題,營養補充品也越來越走向「有成分、有研究、有感受」的方向。咪唑二肽這個來自肉類的天然成分,透過多篇研究支持其對認知機能的幫助,在老化社會下提供一種兼顧科學與日常實用性的補腦方案,不只是補一補而已,更是有根據的保健選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健康醫療網/記者林韋彤報導 雞精之外的補腦新選擇?「咪唑二肽」靠科學實證 打造認知保健新趨勢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你家主子不愛喝水?獸醫授「補水三撇步」守護毛孩夏日健康。(採訪撰稿/記者黃稜涵;攝影剪輯/記者劉亮亨)

記者黃稜涵/採訪報導

夏天高溫不斷飆升,不只人需要補水,毛孩也容易因為中暑與脫水出現健康警訊。獸醫師提醒,夏季補水對寵物來說至關重要,不僅要喝得夠,更要喝得對,才能守護牠們的泌尿與腎臟健康,國寶動物醫院總監楊靜宇醫師,針對貓咪「不愛喝水」的情況,分享了三大實用補水撇步,幫助飼主提高毛孩的飲水量。

▲夏天不只人需要補水,毛孩也需要補水。(圖/記者劉亮亨攝,下同)

第一、多點放置水碗 : 貓咪天性喜歡探索環境,飼主不妨善用空間,在家中高處、角落或主子喜歡出沒的區域放置多個水碗,提升牠們喝水的頻率,第二、運用寵物飲水器 : 貓咪古代生活在野外,習慣飲用天然流動水,這種流動感能喚起牠們的本能與安全感。因此,飼主不妨考慮使用噴泉式或自動循環型飲水器,模擬流動水源,提升貓咪的喝水意願。第三、選擇純淨水源:貓咪的嗅覺極為敏銳,對於有氣味或雜質的水容易排斥不喝,選擇氣味低、無雜質的乾淨水源,像是經過RO逆滲透和高溫煮沸處理過的純水,對提升飲水量有很大幫助。

▲獸醫授「補水三撇步」守護毛孩夏日健康。(圖/記者黃稜涵攝)

▲國寶動物醫院總監楊靜宇醫師,針對貓咪「不愛喝水」的情況,分享了三大實用補水撇步。

許多飼主以為毛孩只要「有水喝就好」,但事實上,水質的純淨度才是影響毛孩的健康關鍵,市售有品牌純水除了RO逆滲透過濾外,還特別經過105°C高溫煮沸過,可以有效去除雜質、重金屬以及細菌,這對氣味敏感的貓咪來說,可是一大救星。

▲獸醫授「補水三撇步」守護毛孩夏日健康。(圖/記者黃稜涵攝)

▲楊醫師表示,腎衰竭是貓咪十大死因之首,而缺水正是最大的元兇。

「貓咪的嗅覺非常靈敏,水裡如果殘留雜質或氣味,牠們就會拒喝,進而導致水分攝取不足」楊醫師說明。臨床上,腎衰竭是貓咪十大死因之首,而缺水正是最大的元兇。

因此,飼主在選擇水源時,除了過濾雜質,更要注意是否經過高溫煮沸。楊醫師指出,並非所有市售純水都經過煮沸處理,建議飼主購買前詳閱標示,選擇經過高溫煮沸的純水,更能確保毛孩喝得乾淨、喝得安心。

▲獸醫授「補水三撇步」守護毛孩夏日健康。(圖/記者黃稜涵攝)

▲楊醫師指出,並非所有市售純水都經過煮沸處理,建議飼主選擇經過高溫煮沸的純水。

至於毛孩一天該喝多少水?楊醫師提供了一套簡單換算公式:每公斤體重乘以24,再乘以1.3,即可估算一天所需的飲水量。以一隻5公斤的貓咪為例,換算下來每日至少需攝取約156cc的水分,才能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與尿液排出。

▲獸醫授「補水三撇步」守護毛孩夏日健康。(圖/記者黃稜涵攝)

▲夏天高溫來勢洶洶,監測喝水量、確保水質純淨,是守護毛孩健康的第一步。

他補充說明,除了尿液排出,動物在呼吸與活動中也會流失水分,因此應每日監測水碗水位,觀察飲水習慣,必要時可搭配濕食、流動水器或諮詢獸醫調整補水策略,夏天高溫來勢洶洶,監測喝水量、確保水質純淨,補水已不只是「基本功」,更是守護毛孩健康的第一步。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師提醒,除了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指險套、口交套等防護外,還要準備進階「性病防護3寶」:PrEP暴露前預防性投藥、HPV疫苗接種、STD性病檢查;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不管是「來都來了」還是「配對成功」,在深度交流之前,真的做好準備了嗎?恆昕泌尿科診所院長陳鈺昕提醒,除了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指險套、口交套等防護外,還要準備進階「性病防護3寶」:PrEP暴露前預防性投藥、HPV疫苗接種、STD性病檢查。

陳鈺昕在臉書專頁「恆昕泌尿科診所」發文表示,別因為一時爽快,換來一世的遺憾性病感染,若不幸在過程中未做到全面防護,或擔心碰觸到對方體液擔心被傳染,也可以在事後預防性投藥,不安全性行為後2-3週進行性病檢測,確保是否受到感染,若有症狀,如發燒、喉嚨腫痛、生殖器異常、外觀變化等,請立刻到泌尿科就醫。

預防性病進階防護

●PrEP暴露前預防性投藥:事前服用來預防HIV(愛滋)感染風險,可依需求分為每日固定服用或單次性行為服用,保護率達90%以上。

●HPV疫苗接種:可預防由HPV病毒株引起的疾病,包含菜花、子宮頸癌、肛門癌、陰道癌、口咽癌等,保護力長達10年以上。

●STD性病檢查:透過抽血、驗尿、棉棒沾取檢體來檢測是否受感染,可檢測出HIV、梅毒、淋病、披衣菌、菜花、皰疹、陰道滴蟲等,5-10天可產出檢查報告。

事後預防性投藥

●PEP暴露後預防性投藥:針對HIV愛滋病毒於暴露後72小時內服用,持續服用28天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保護力80%以上

●Doxy-PEP預防性投藥:一種以抗生素來預防細菌型性病的藥物,用來預防梅毒、淋病、披衣菌感染,最遲於72小時內服用,保護力約50-70%。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