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天后江蕙嗓音因染流感未完全恢復,台北開唱延期。(寬宏提供)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天后江蕙最近因感染流感住院治療後,卻發現嗓音還沒有完全恢復,讓她原本8月8日登台演唱行程延期,粉絲引領期盼她恢復健康。關於平日如何護嗓?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建議,最好應及時補水防乾燥,也要注意穿對衣服防止喉嚨受寒、避免飲食冷熱交替刺激、盡量減少講話,降低發炎機率。

江蕙日前因感染流感住院治療,雖已出院,但是嗓音還沒有恢復,不得已宣告台北首場8月8日延期至8月17日,8月9日場次延至8月24日,她不只自責,還向粉絲致歉。

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表示,日常護嗓除應及時補水防乾燥,避免飲食冷熱交替刺激、避免反覆清喉嚨;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民眾在平常應該如何照顧喉嚨?胡皓淳曾經在臉書粉絲專頁「生涯一筋 胡皓淳醫師-輔大醫院 耳鼻喉科 新莊五股泰山」貼文分享,一旦氣溫變化,濕度也跟著改變,因此,對於嗓子來說,也是刺激、傷害最大的時候。

胡皓淳建議,可以採取以下4項方式保護嗓子:

●及時補水預防乾燥:除溫度驟變,很多時候空氣濕度也會跟著改變,喉嚨容易變得乾燥,引發不適。建議多喝溫水,保持喉嚨濕潤。

●穿對衣服防止喉嚨受寒:溫差過大時,身體來不及適應,免疫力容易下降,導致喉嚨發炎。天氣熱時,記得不要貪涼猛開冷氣,室內外溫差不要超過5°C,避免咽喉不適。

●避免突然的冷熱刺激:吃東西時,提醒溫度適中最好。有時氣溫變化忽冷忽熱,聲帶的適應力下降,突然的冷熱刺激容易引發嗓音問題。提醒應避免剛吃完熱湯,馬上喝冷飲,這樣會讓喉嚨黏膜受損;也要避免大口吃冰淇淋或喝過燙的湯,減少喉嚨的負擔。

●少講話讓嗓子休息:天氣變化時,喉嚨的耐受力變差,過度用嗓容易讓聲帶發炎或充血。建議務必盡量減少高聲講話,也要避免反覆清喉嚨,這會讓聲帶更疲勞。如果工作需求一定要說話,可適時喝溫水潤喉,減少刺激。

胡皓淳提醒,如果已出現喉嚨不舒服的情況,建議可喝溫鹽水漱口,有助於殺菌、減少喉嚨發炎;也可使用蒸氣吸入法,例如使用熱毛巾敷臉,有助舒緩喉嚨乾燥。另外,也要避免過度用嗓,讓聲帶有時間恢復。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大腦擅長「看氣氛行事」,光是心理感覺有危險,身體就開始對抗,影響免疫力;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是不是在看完洪水、地震,或是令人無奈的新聞後,覺得身體渾身不對勁。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大腦擅長「看氣氛行事」,這種身心連動的感覺,不僅只是心理層面的焦慮而已,身體也會同步回應情緒感知,研究已證實,這種時候大腦會立刻進入警戒狀態,啟動免疫系統開始運作。

不少人覺得自己每天看天災新聞看到心悶,連身體都不舒服。張家銘在粉絲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分享,這不只是感覺,而是科學。2025年《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人們看到什麼、感覺到什麼,的確會影響免疫系統運作。

這項研究中,科學家請受試者戴上虛擬實境眼鏡,畫面中出現一個臉色蒼白、咳嗽的「虛擬感染者」,慢慢靠近觀者。結果發現,即使只是模擬情境,大腦立刻進入「警戒狀態」,啟動與感知威脅有關的區域,像是前額葉等。同時,大腦立即通知免疫系統準備作戰,讓血液中的先天免疫細胞變得活躍,就像真的碰到了病毒。

光是心理感覺有危險,身體就開始對抗。張家銘說明,從研究中了解到身體不是等病來了才行動,而是「看氣氛行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人們長期看見災難新聞、疫情焦慮或身陷在職場壓力中,即使沒有感冒、沒有病毒,身體還是覺得累、發炎、免疫力下降,因為我們的免疫系統以為「要作戰」。因此,如果這場「戰爭」遲遲沒發生,會導致身體因為長期的備戰狀態而耗損,引起慢性疲憊、過敏、甚至情緒低落。

大腦會根據「看到什麼、感覺什麼」來決定是否發出身體的行動指令,所以張家銘強調,可以主動去設計自己的心理環境,讓大腦知道「現在沒危險」。不妨從以下5項做法讓身體放鬆:

●每天最好減少反覆觀看讓人焦慮或憤怒的新聞

●有意識地安排一段「無訊息時段」,讓腦袋與免疫系統都休息

●選擇接觸一些帶來溫暖、希望、安定感的影像或故事

●練習正念、呼吸、冥想,幫助身體回到平衡

●多花點時間與安心的人相處,或走進大自然

張家銘總結,有些人雖然飲食正常、作息規律,卻常常生病或覺得累,可能不是身體出問題,不妨試著讓身體放鬆,讓心裡別總是處在感知危機狀態中。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粒線體疾病是一種源自母系遺傳的罕見病症,可能導致嬰孩猝死、神經退化,至今無法治癒。英國與澳洲的科學家合作,透過「原核移植技術」,將攜帶缺陷粒線體的細胞核移入健康卵子的細胞質中,協助多位高風險母親誕下健康寶寶。此外,一顆冷凍長達31年的胚胎也在近日成功孕育新生兒,展現新型胚胎冷凍技術突破時間限制,與保存生命潛能的能力。

拿起手機,點開照片放大再放大,彷彿這樣,就能將愛女的面容深深烙印在心裡。18年前,剛當上三寶媽的柯蒂斯失去了寶貝女兒莉莉,回想起孩子發病時的情景,柯蒂斯仍感到心痛又自責。

病童母親 柯蒂斯:「莉莉是我的第三個女兒,她早產了五週,身形嬌小,但其他身體指標都顯示很健康。大約七週大的時候,她開始出現失神性癲癇,會停止呼吸,然後一直盯著空中看。」

據醫師診斷,導致莉莉夭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她患上了一種罕見的粒線體疾病。作為細胞中的小型能量工廠,一旦粒線體的DNA出現缺陷,就可能損害大腦、心臟、肌肉等各種器官,造成患者極大的痛苦且無法治癒,大約每5000個兒童中,會有1人得到這種疾病,而粒線體基因來自於母親的卵子。

紐卡斯爾大學教授 特恩布爾:「粒線體疾病基本上指的就是粒線體停止運作,從而導致細胞能量耗盡。一旦粒線體無法發揮功能,就有可能形成毀滅性的疾病,例如快速心臟衰竭、猝死,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等等。」

英國與澳洲的科學家合作,利用一種原核移植技術,將帶有粒線體基因缺陷的受精卵取出,再抽出細胞核,而後放進一個粒線體正常、去掉細胞核的捐贈受精卵裡,重組融合成健康的受精卵,植入到子宮內受孕生產,最後成功協助8名高風險女性誕下健康寶寶。

克里克研究所幹細胞與發育遺傳學專家 洛弗爾巴奇:「科學家們用了一種被稱為原核移植的技術,有效換掉不好的粒線體,用好的粒線體來替代。」

在順利出生的健康寶寶中,最大的孩子已經成長到2歲,其中5個寶寶的粒線體突變低到測不出來,另外3個變異率也很低。但團隊表示會持續追蹤至少5年,以確認孩子們的健康狀況。

紐卡斯爾大學教授 特恩布爾:「寶寶們會經歷不同的發育階段,而他們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被記錄下來,現在我們想做的,是將觀察期延長至5年,稍早時候我們已經提交了申請。」

粒線體缺陷造成許多家庭痛苦,無數孩童早夭,原核移植技術為這些心碎父母開了一扇窗。而稍早之前,冷凍胚胎技術也為另一個面臨不孕困境的家庭,帶來跨越時間的希望。

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對夫婦,透過領養一顆冷凍31年的胚胎,得到了他們期盼已久的第一個孩子。這顆胚胎的親生母親琳達,在1994年進行體外受精時,將培育出來的剩餘三顆胚胎保存於液態氮中,直到三十年後,科學家才將其取出,送往另一個家庭,重新啟動生命旅程。

牛津大學生殖醫學教授 查爾德:「對胚胎來說主要面臨風險的時機,會是在冷凍與解凍的時候,至於胚胎儲存期間,我會將這一過程形容為『長途飛行』。」

專家解釋,胚胎之所以能夠在超過三十年的時間裡保持完整且具有發育能力,關鍵在於極低溫的冷凍保存技術。因為近年發展出的「玻璃化冷凍」技術,能將胚胎迅速降至液態氮的溫度,讓細胞進入無晶體結構的玻璃狀態,幾乎不會產生傷害性的冰晶,大幅提升胚胎解凍後的存活機率。

牛津大學生殖醫學教授 查爾德:「過去冷凍卵子和胚胎時,使用的是『慢速冷凍法』,過程會比較久,現在則是直接將卵子或胚胎,移入液態氮中快速冷凍,讓存活率顯著上升。」

歷經孕期考驗,寶寶終於在今年7月26日平安出生,成為全球已知冷凍時間最長的胚胎所孕育的嬰兒之一。這個生命從1990年代的培育實驗室出發,橫跨三十載,最終在全然不同的時空與家庭中出生, 展現了科技不只能延續生命,更能為無數渴望成為父母的人,點燃一線跨越時空的希望。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延伸閱讀:

開放代理孕母挽救生育率? 醫認「台灣還沒準備好」:8大問題待解決

大突破!中國「雙爹鼠」生下健康後代 科學家揭同性生子可能性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8/4 10:29(8/4 10:43 更新)



科學家示警,塑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長期未被充分關注,如今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問題的嚴重性。圖為塑膠瓶。(圖取自Pixabay圖庫)

(中央社倫敦3日綜合外電報導)一個由科學家與醫師組成的國際團隊在本週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會議登場前提出警告說,塑膠汙染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日益惡化且被低估的危險」。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1個由27位公衛專家組成的團隊今天在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報告指出,「塑膠在其生命週期的每一階段、以及人類生命的每一階段」都會引發各種疾病。他們指出,尤其以嬰幼兒最易受到影響。

研究主筆、美國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全球健康觀察站」主任蘭德雷根(Philip Landrigan)說:「與氣候變遷與空氣汙染相比,塑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長期一直是個未被充分關注的議題,但如今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了問題的嚴重性。」

170個國家的代表明天將在瑞士日內瓦(Geneva)聚首,再度嘗試達成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

多國代表去年12月在韓國釜山的第5輪談判破局,因為產油國強力反對100個國家限制原生塑膠生產的提案。

蘭德雷根呼籲各國外交代表在日內瓦會議中建立「有意義且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來應對這項全球危機」。

人類健康議題預計將在本輪談判中扮演重要角色。去年釜山的會議中,有94國同意逐步淘汰對人體有害的成分。

專家指出,塑膠對健康的影響範圍深遠,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與呼吸系統疾病,此外還會增加感染風險。蘭德雷根表示,目前尚無針對塑膠造成的整體疾病負擔進行過可靠的估算。

不過,根據報告引用去年的一項研究,僅塑膠中廣泛使用的3種化學物質所造成的健康問題,每年就使全球1/3人口所在的38個國家損失高達1.5兆美元。

根據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專家克羅柏(Maureen Cropper)領導的研究,其中一種名為雙酚A(BPA)的化學物質,就與全球23.7萬起缺血性心臟病死亡案例與19.4萬中風死亡案例相關。

儘管如此,蘭德雷根說,研究團隊並非主張全面淘汰塑膠。他說:「塑膠在現代社會中仍有許多不可或缺的用途,但我們需要將這些用途與一次性塑膠這類無謂用途區分開來,而後者占了全球塑膠生產的40%。」

訂閱《國際新聞》電子報 第一手掌握世界最新脈動

訂閱

鑒於美國總統川普政府一向反對全球環境協議,蘭德雷根對日內瓦談判持保留態度,但他表示,「我們仍有義務繼續推進(這項協議)」。

對於限制原生塑膠生產的提案,外界普遍不看好能說服俄羅斯、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甚至是立場相對溫和的巴西等國。但有關逐步淘汰有害產品與化學物質的提案則獲得較多國家支持,包括積極推動談判進程的巴西。(譯者:劉文瑜/核稿:蔡佳敏)114080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紀麗君/核稿編輯

營養師高敏敏說,失智症已年輕化,因此應提早預防。建議遵循麥得飲食原則,補充深綠色蔬菜、魚類等食物,吃出健康遠離失智症;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腦霧、健忘以為只是初老症狀,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別以為年輕距離失智還很遠,除常見的阿茲海默症等退化型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以外,其實失智症早已年輕化,因此越早預防越好。建議日常飲食遵循麥得飲食原則,補充深綠色蔬菜、莓果、豆製品、全穀類、雞肉、魚類、橄欖油等10大護腦食物,吃出清晰頭腦、思緒活力,遠離失智症。

早發型失智症退化速度快

高敏敏於臉書專頁發文指出,失智症種類多樣,大致包括以下6類型:

1.阿茲海默症:好發於65歲以上,一開始會出現記憶力明顯變差,像是忘記事情、講過的話重複講,也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

2.路易氏體失智症:好發於70歲以上,除了記憶問題,還可能會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等帕金森類症狀,認知功能變化也較明顯。

3.額顳葉型失智症:好發於50歲以上,一開始會出現個性改變、行為怪異,不太像原本的自己,情緒管理與社交反應也會變得異常。

4.血管性失智症:可能是中風或腦部血管問題引起,會突然出現認知功能退化,如動作變慢、反應遲鈍、注意力下降。

5.其他因素引起的失智:包括營養不良、腦部創傷、新陳代謝異常、中樞神經感染等原因,有些是可逆性的,意即處理後能改善。

6.年輕型(早發型)失智症:65歲之前就被診斷出失智症,腦部退化速度比老年型快,症狀也可能變化得更明顯。

多樣化失智風險威脅下,日常生活應如何預防罹患失智症?高敏敏推薦執行麥得飲食,簡單說就是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的合體版。核心概念為多吃天然原型食物、少碰加工品,有助穩血壓、顧心臟、護大腦、延緩認知退化,也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

10大健腦食物一次看

麥得飲食怎麼吃才正確?高敏敏建議,日常飲食應掌握攝取以下10種健腦食物:

深綠色蔬菜:如菠菜、花椰菜每天來一份。

各色蔬菜:彩椒、茄子、紅蘿蔔輪流吃,顏色越繽紛越好。

堅果類:每天吃一湯匙核桃、杏仁。

莓果類:首選藍莓,1週至少吃2次。

營養師高敏敏推薦麥得飲食,建議日常攝取莓果、豆製品、全穀類等食材,有助穩壓、護心臟,也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豆製品:豆腐、豆漿這些非油炸豆類,建議1週吃3次以上。

全穀類:每天至少攝取3份,像是燕麥、糙米、全麥麵包等都很適合。

雞肉:白肉比紅肉好,1週可吃2次以上。

魚類:深海魚1週吃1次最理想,素食等族群若不吃魚,也能改以豆類補充蛋白質。

橄欖油:炒菜、涼拌都推薦天天用。

紅酒(少量):每日可喝30-40cc,最多150cc,但此項對於不喝酒的人來說不用勉強。

高敏敏提醒,除護腦食物多攝取,傷腦食物也要記得避開;例如:奶油、人造奶油盡量少於1茶匙;起司1週頂多吃1次就好;紅肉與加工肉品,如火腿、培根、牛排等,盡量限制1週吃2份以內;油炸、速食類食物,如炸雞、薯條、漢堡等,1週不要吃超過1次;糕點甜食如冰淇淋、蛋糕、糖果、餅乾等零食等,建議1週不要吃超過4次。

高敏敏強調,想要遠離腦霧、健忘、失智風險,不是等老了才開始保養,而是現在就要開始。不妨試著調整飲食+遠離傷腦習慣,每天累積,就是大腦最棒的保護傘。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禁止酒駕☆

營養師高敏敏。(高敏敏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躺平」不是耍廢,重要的是重新啟動大腦迴路,不妨好好坐下來吃自己煮的飯,從一些小事中找回快樂感;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醒來盯著天花板,腦中知道今天很多事要做,但身體就是不想做,漸漸靠近「躺平」。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這可能不是懶,也不是耍廢,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大腦會「記住壓力」,促使大腦深處關鍵區域「腹側被蓋區」進入保護模式,降低多巴胺的釋放、切斷「獎賞迴路」,逐漸對有興趣的事沒有感覺。

張家銘在粉絲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分享,不是人們不想努力,是大腦命令「躺平」,這樣的狀態是有科學根據的。不妨從理解「快樂癱瘓」背後的神經迴路,才能真正了解如何釋放壓力,進而療癒自己。

張家銘說明,根據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大腦會「記住壓力」,而這記憶會重新編排對快樂、動機與行動的反應方式。主導這一切的,就是大腦深處的關鍵區域: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也就是說,腹側被蓋區像大腦裡的「獎賞司令部」,當人們感覺到「做這件事值得」、「我期待這個結果」,是因為腹側被蓋區透過多巴胺系統幫助連結的結果。

然而,壓力會直接改寫腹側被蓋區的運作模式。張家銘接著說,尤其是那種說不出來、又持續存在的壓力,例如,工作穩定卻毫無熱情,社交表面正常卻內心孤單,日子一天天過但沒有一件事能讓人真正有感。一旦這些慢性壓力累積起來,腹側被蓋區開始進入保護模式。接下來它會降低多巴胺的釋放、切斷「獎賞迴路」,讓人們變得不再主動、不再期待,最後選擇「靜靜地什麼都不做」,也就成了人人口中的「躺平族」。

張家銘建議當大腦說「我太累了,現在不想再期待任何事」時,最好別再用意志力去撐,而是要重新啟動大腦的迴路,可以做以下的幾件事:

一頓自己煮的飯,花點時間準備,坐下來好好吃

一次與熟悉朋友的聊天,不談業績,不講計畫,只談心

一次輕微的運動,比如散步、伸展、深呼吸

一次放下手機與工作,真的讓自己「閒」10分鐘放空

他解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是大腦神經重建的第1步。真正的療癒是,讓大腦重新相信「行動會有好結果」,會讓原本提不起勁的事,想嘗試一下,又或是原本失去感覺的東西,又能微微感動自己。因此,「躺平」不是錯,而是該休息,再一次學習生活裡的滋味。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西園醫院婦產科醫師邱筱宸表示,身體代謝糖的方式,比我們以為的更複雜,依世衛組織建議,1天添加糖的攝取量,最好勿超過總熱量的5%;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年來大家越來越注重減糖飲食,但在無法避免攝取糖份的情況下,究竟哪種糖更能吃得安心?西園醫院婦產科醫師邱筱宸表示,再天然的糖,也不能忽略「吃進去多少」這件事。且引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天添加糖的攝取量,最好勿超過總熱量的5%,大約是一天6茶匙(約25公克)左右,很多飲料、點心一下子就超標。因此,與其焦慮到底哪種糖比較好,建議不如試著慢慢減少非必要的糖,才是讓身體健康輕鬆的好方法。

4種糖類熱量、來源比一比

邱筱宸臉書專頁「邱筱宸 醫師」發文指出,常有人問:「蜂蜜是天然的,應該沒問題吧?」「黑糖比白糖健康一點?水果的糖是否比較沒負擔?」一般人可能以為看起來不那麼精緻、或是來自天然的糖,似乎比較無負擔,但其實身體代謝糖的方式,比我們以為的更複雜些。以下並解析4種常見糖類成分、熱量或來源,以及對身體的影響,有助了解選擇優劣:

蔗糖(Sucrose):這是最常見的精製糖,蔗糖是一般白砂糖的主成分,屬於雙醣,吃進去很快會被分解成葡萄糖與果糖,導致血糖迅速上升。每克有4大卡熱量,若攝取過多易導致肥胖、第二型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果糖(Fructose):果糖甜,但不見得更好。果糖存在於水果中,也常被提煉成高果糖糖漿,用在許多加工食品和飲料裡。它雖然不會直接刺激胰島素分泌,但在肝臟代謝,攝取太多會造成肝脂肪堆積,長期下來對代謝一樣不友善。順帶一提,水果裡的果糖因為和纖維一起吃進去,對身體影響和加工果糖差很多,所以別把天然水果的糖,跟加工糖混為一談。

黑糖(Brown Sugar):通常大家以為營養,黑糖確實保留一些微礦物質,如鉀、鈣、鐵等,但含量不高,主要成分還是蔗糖,熱量幾乎一樣,吃多血糖還是會上升。如果想靠吃黑糖補鐵,可能遠超過健康建議量,反而得不償失。

蜂蜜:蜂蜜來自大自然,是不少人認為的「健康糖」,但其實它的主要成分就是果糖與葡萄糖,熱量不低,一湯匙就約有60大卡。雖然它含有一些植化素與抗氧化物,但這些成分的保健效果,得看整體攝取量與頻率。因此,天然來源也要注意用量。

邱筱宸說,其實不管是哪種糖,重點都不是它的名字或來源,而是吃了多少。日常生活中挑選無糖茶、減糖版本的飲品、自製少糖甜點,都是讓身體比較輕鬆的做法。甜,並不是錯;但如果吃得太多、太頻繁,身體真的會默默吃不消。讓味蕾習慣清爽自然的味道,也是一種照顧自己的方式。

西園醫院婦產科醫師邱筱宸表示,蜂蜜是不少人認為的健康糖,但其實它的主要成分就是果糖與葡萄糖,熱量不低,因此,天然來源也要注意用量;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股骨頭壞死不是老化,台中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劉廷瑜表示,儘早就醫治療為上策;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股骨頭壞死不是老化!台中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劉廷瑜表示,是沉默的骨骼危機,若有長期的髖關節疼痛不適、活動受限,應及早就醫檢查。

劉廷瑜說,一名經營小吃店的黃先生,平時作息正常、無酗酒等習慣,卻在去(2024)年出現雙側髖關節疼痛與跛行現象,不只行走困難,連工作也受到影響。經至光田醫院檢查後,最終確診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

髖關節置換術 2週可恢復工作

黃先生曾嘗試以減壓手術減緩病情惡化,但情況仍未好轉,最終決定接受正前方開髖關節置換術(Direct Anterior Approach,簡稱 DAA)治療。目前右側髖關節已順利完成手術,且手術當天傍晚即可自行下床行走、約兩週即恢復正常工作,恢復情況優於預期,也明顯改善跛行問題,反觀尚未開刀的左腳,仍有疼痛、無法搬重物的困擾,也讓他明顯感受到手術前後的差異。

劉廷瑜表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ONFH)是一種因股骨頭血液循環受阻,導致股骨頭細胞逐漸壞死的髖關節疾病。典型症狀包括髖部疼痛、跛行,嚴重者甚至無法行走。多發於30至50歲男性,高風險因子包括長期酗酒、使用類固醇或髖關節曾創傷者。但根據臨床統計,有近半數患者仍找不到明確病因,如該名個案本身無酗酒或類固醇病史,卻仍罹患此病,且於初期更容易誤認為單純老化,錯失治療黃金期。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不少父親有攝護腺的問題,常有頻尿狀況。(圖取自shutterstoc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父親節將至,除了補品或安排健檢來表達關心,還有更佳方式!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醫師提醒,男性長輩對泌尿問題往往難以啟齒,不妨透過「IPSS 國際攝護腺症狀評量表」協助爸爸初步評估、聊聊排尿狀況,也能成為實質又實用的父親節關懷方式。

顧芳瑜分享,近日診間就來了三名結伴就診的50多歲高爾夫球友。他們表示每次打球中途都有人「尿遁」,十八洞打下來要花很長時間,彼此分享後覺得有必要解決一下頻尿困擾,索性一起掛號就診不尷尬,也能互相鼓勵。檢查後,其中兩人分別確診為攝護腺肥大與膀胱過動症,前者接受微創手術,後者則透過服藥改善症狀。顧芳瑜指出,這顯示現代男性愈來愈願意正視泌尿健康,「揪團看泌尿科」本身就是一種正向觀念的改變。

他也藉此指出,攝護腺肥大與膀胱過動症是中年男性常見的泌尿困擾,因兩者的症狀高度相似,都可能出現頻尿、夜尿、急尿等情形,常讓人混淆,但治療方式其實略有不同。

攝護腺肥大主要是攝護腺體積逐漸增大,壓迫尿道,造成排尿不順、尿流變弱、殘尿感等問題,較常見於50歲以上男性。而膀胱過動症則多與自律神經失調或壓力有關,膀胱會在未充滿時就提前發出「尿意」訊號,導致患者即使尿量不多,也頻繁感到想上廁所。

他也提醒,這兩種疾病偶爾會同時存在,更需專業判斷。臨床上會安排超音波檢查、尿流速測試等輔助診斷,協助確認病因。治療上,攝護腺肥大可視情況採藥物治療,或選擇水蒸氣消融術、攝護腺拉提等微創手術,特別適合希望縮短恢復期的職場中壯年男性。膀胱過動症則以藥物穩定神經訊號為主,但因需長期服藥,有些患者會感到心理壓力,也可考慮經皮脛神經電刺激(PTNS)或每日貼片等替代療法。

顧芳瑜建議,40歲以上男性可上網搜尋或至診所索取「IPSS攝護腺評量表」,透過簡單問卷自行檢測泌尿狀況,若分數達10分以上就應儘早就醫,以免延誤。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脂肪肝或是酗酒、抽菸,還有食用醃漬類食品或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等,也都恐誘發猛爆性肝炎;示意圖。(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知名主持人沈玉琳驚傳疑似猛爆性肝炎住院,也傳出他本身罹患B肝。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柳朋馳昨表示,B、C肝患者是猛爆性肝炎的高風險族群,酗酒、抽菸、醃漬類食品、來路不明中草藥是常見誘發因素,若出現噁心、食慾不振、不是想睡覺的持續疲倦感、皮膚或小便變黃等症狀都是警訊。

噁心、食慾差、持續疲倦要注意

根據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資料,猛爆性肝炎的醫學名稱為「急性肝衰竭」,指肝細胞突然大量死亡,造成肝臟排毒、代謝、製造等功能下降,甚至喪失,若未適時接受治療,致死率可高達8成,是所有肝炎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柳朋馳表示,猛爆性肝炎多與病毒性肝炎有關,若禍首是A型肝炎,大部分出在飲食問題,致死率千分之2左右;B、C肝患者本來就是慢性帶原,因此存在合併猛爆性肝炎風險,建議生活作息要盡量規律。

此外,柳朋馳指出,必須減少造成肝臟持續發炎可能性,例如脂肪肝,或是酗酒、抽菸,還有食用醃漬類食品或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等,也都恐誘發猛爆性肝炎。

柳朋馳也提到,B、C肝患者最重要的是定期追蹤,建議每半年追蹤1次肝功能、甲型胎兒蛋白等數值,且每年接受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若已有相對嚴重的肝纖維化或肝硬化,則要縮短為每半年1次超音波檢查。

皮膚或小便變黃等症狀都是警訊

柳朋馳提醒,有些人罹患猛爆性肝炎可能完全無感,直到肝功能指數飆破300以上,才可能會有一些噁心感、食慾不振,或是一直有疲倦感,但不是真的想睡的累。同時外觀也會出現變化,萬一有皮膚變黃、眼白變黃,甚至小便出現可樂色、深濃茶的顏色,就要特別小心,代表已有黃疸跡象,應儘速就醫。

☆自由時報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禁止酒駕☆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