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外泌體文獻 網路分享


記者簡浩正/綜合報導

來自越南的阿福(右),為了見恩人的這一天親自道謝而勤練中文。(圖/花蓮慈醫提供)

▲來自越南的阿福(右),為了見恩人的這一天親自道謝而勤練中文。(圖/花蓮慈醫提供)

台灣滿7000名非親屬造血幹細胞捐贈,除了無私捐贈者,醫療團隊功不可沒。健保署長石崇良今(12) 日表示,健保共擬會已通過調整方案,預計將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的給付費用提高至與骨髓移植相當,整體療程給付可望提升至1至2萬元。最快9月1日生效。

血癌與其他血液疾病患者,往往急需造血幹細胞移植,尤其非親屬成功配對機率極低,依人種在十萬分之一至千萬分之一。花蓮慈濟醫院在1993年成立慈濟骨髓資料庫,加上2002年啟用周邊血幹細胞收集,大大提升建檔捐贈意願,至今已累積7000例非親屬成功配對捐贈。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今日舉行「0到7000,從台灣到全球,見證生命奇蹟」髓緣記者會,衛福次長呂建德、健保署長石崇良、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效成、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副院長吳彬安、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主任楊國梁、血液及骨髓移殖協會理事長葉士芃、血液醫學會理事長柯博升、台灣第一例非親屬骨髓幹細胞移植醫師王成俊等人,共同為7000例歷史性的一刻作見證。

來自越南順化的白小弟弟阿福,一見到捐髓者楊先生現身,馬上撲向前下跪頂禮,後更緊緊抱著捐髓的楊先生哭得久久不能自己;楊先生也感性的說「看到他真的很壯很健康真的很開心。」阿福全家人遠從越南再度來到台灣,一償見恩人的心願,也見證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完成第7000位非親屬造血幹細胞捐贈,彰顯人間有愛、台灣有情最溫暖的寫照。

呂建德則以自身為例說,1995年在德國留學時,父親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當時就切身感受到救人一命就是救了全家,雖然父親最後沒有獲得配對而過世,但過程中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盡全力的幫忙與配對,讓他至今仍銘感於心。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預計9月提高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給付。(圖/花蓮慈醫提供)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預計9月提高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給付。(圖/花蓮慈醫提供)

石崇良表示,健保每年約1300人接受骨髓或周邊血幹細胞移植、費用超過百萬元。如果沒有善心人士捐贈骨髓,即使有再多的醫療預算也無法進行移植。感謝慈濟持續努力勸募,建立起全世界數一數二骨髓資料庫,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除了骨髓移植,周邊血幹細胞移植也成為選項。

他說,過去健保對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的給付,是比照捐血或輸血技術計價,每次僅給付約1000至2000元。健保共擬會近期已通過調整方案,預計將給付費用提高至與骨髓移植相當,整體療程給付可望提升至1至2萬元。待預告期至8月16號完成之後,最快9月1日就會生效。

國泰醫院近日舉辦「整合醫學品質國際研討會」。(圖/國泰醫院提供)

▲國泰醫院近日舉辦「整合醫學品質國際研討會」。(圖/國泰醫院提供)

除了癌症外,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也面對著人口老化及醫療照護的轉型挑戰。國泰醫院日前舉辦「整合醫學品質國際研討會」,特別邀請國際健康照護品質協會(ISQua)執行長Dr. Carsten Engel與候任主席Dr. Ellen Joan van Vliet來台發表專題演講,衛福部長邱泰源、台灣醫院整合醫學醫學會理事長盛望徽等人出席,期盼透過國內外經驗分享與專業對話,共同探討在超高齡社會中,如何透過整合照護、科技創新與品質提升,打造更友善、更有韌性的健康照護體系。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立即加入《三立新聞網》LINE官方帳號,給你最新焦點話題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類器官》美國NIH啟動標準化類器官建模 (SOM) 中心加速新藥研發 同時西班牙完成全球首例人類腎臟類器官與豬腎臟結合移植

類器官是小型實驗室培養的組織模型,能夠複製人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為動物模型提供了替代方案。它們由幹細胞(如胚胎幹細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或成體幹細胞發育而來,能夠自我組織並模擬真實器官的生理反應。由於其生物複雜性遠高於傳統的二維細胞培養,類器官為疾病研究、藥物開發和個人化醫療提供了更準確的模型。

然而,目前大多數類器官模型都是在學術機構中透過反覆試驗的方式製備的,這限制了它們在不同實驗室間的複製能力。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醫學院(NIH SOM)中心將利用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和多種人類細胞來源等技術,解決這些可重複性難題,建立標準化的類器官模型,使其能夠被研究人員廣泛使用並獲得監管機構的認可,從而加速科學發現和決策。

2025年的九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宣布授予合同,啟動標準化類器官建模 (SOM) 中心。該中心將致力於利用尖端技術開發標準化的基於類器官的新方法 (NAM),以提供可靠、可重複且以患者為中心的研究成果。該中心前三年合約總額達 8,700 萬美元,將設在弗雷德里克國家癌症研究實驗室 (FNLCR),該實驗室由 NIH 下屬的國家癌症研究所 (NCI) 提供支持。該中心的目標是利用最新技術實現類器官方案的即時最佳化。

根據外電報導,西班牙科學家成功地將人類腎臟類器官與豬腎臟結合起來,並將它們移植回同一隻動物體內,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功能性人類豬雜交腎臟。科學家利用新開發的可擴展生產技術,在實驗室中建構了數千個微小的三維人類腎臟類器官。這些大小只有幾微米的類器官,本質上是人類腎臟的微型簡化版本,然後被植入到使用常溫灌注機在體外保持存活的豬腎臟中。

儘管它並非完整的器官,但這些類器官已經重現了腎臟的許多主要結構和功能。這項開創性技術由加泰隆尼亞生物工程研究所 (IBEC) 的研究團隊開發。它可能是器官移植前修復受損器官的重要一步。

關於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

NIH是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機構,下設27個研究所和中心,隸屬於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 NIH是開展和支持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轉化醫學研究的主要聯邦機構,致力於探索常見疾病和罕見疾病的病因、治療方法和治癒方案。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永立榮(6973)“再生醫學”戰線擴大,結盟亞馬生醫進軍功能性保健 以鹿茸多肽ACT.A打造抗老化保健新品「靈活粒現」 搶攻台灣、東南亞機能保健市場 10月合併營收達704萬元 月減12.2%年增65.81%(11/7日股價43.85元)

台灣首家擁有培養羊水幹細胞技術專利的公司-永立榮生醫股份有限公司(6973) 今(7)日公布2025年10月合併營收達704萬元,較去年同期成長65.81%;累計今年1至10月營收7,181萬元,年增98.30%,在高端保養品市場熱度延續下,旗下「小鹿羊水外泌體」產品銷售持續穩步攀升,助力公司營收創下同期新高。

永立榮指出,外泌體作為再生醫美領域最受矚目的創新原料之一,在修復、抗老化、促進膠原增生等功能上具有極高價值,正快速滲透至高端保養與醫美市場。公司旗下「小鹿羊水外泌體原料」自結盟亞洲知名美容保養品牌-克麗緹娜以來,已在大陸、台灣市場建立強勁口碑,成為美容品牌與醫美診所的重要供應來源。隨著竹北外泌體創研先導製造中心持續運轉,國內外美容品牌詢問度亦大幅增加,穩定的原料出貨與持續接獲的美容保養ODM訂單,成為10月營收表現優於預期的主要驅動力。

再生醫學技術再下一城!永立榮結盟亞馬生醫,鹿茸多肽ACT.A跨足功能性保健市場

永立榮進一步表示,為擴大再生醫學技術的應用範疇並加速商業化變現,永立榮宣布與亞馬生醫策略合作,正式跨足國內外功能性保健市場,首次將以雙專利科研成分鹿茸多肽ACT.A與白皮杉醇MPE-311為核心,推出創新保健產品「靈活粒現」,將永立榮專注於幹細胞與外泌體臨床轉譯的研發成果,應用於解決關節疼痛、行動力退化與老化代謝等廣泛的健康需求,轉化為具市場爆發力的高階保健品。

此次永立榮核心專利成分源於鹿茸多肽ACT.A的突破性潛力,該成分精粹自台灣梅花鹿茸頂端再生區域,富含Activin-A、生長因子與高活性胜肽,其Activin-A濃度為一般鹿茸萃取物的1400倍以上。科學研究證實,ACT.A具有促進成骨細胞分化與骨基質生成,並提升粒線體活性,實現「骨骼 × 能量」的支持,是關節修復與抗老保健的核心原料。而白皮杉醇MPE-311,被視為喚醒細胞能量的抗老化分子,可對抗粒線體衰退、延緩老化並改善代謝。

因此藉由永立榮「鹿茸多肽ACT.A」結合亞馬生醫前瞻性的粒線體能量科研,使「靈活粒現」具備「外援能量 × 內修再生」的創新雙專利配方。此技術整合創造保健產品與市場上高差異化優勢,使其得以精準快速切入高齡族群對關節保健與行動力需求的市場,確立產品在亞洲功能性抗老保健領域的新標竿地位,凸顯出永立榮「新藥開發 × 高值化商業應用」的雙軌策略已進入高速成長循環。

「外援×內修」雙專利配方!永立榮高值化技術轉譯,瞄準高含金量客群

根據市場趨勢研究機構Worldpanel消費者指數2024年第三季數據,台灣60歲以上族群對保健品具備強勁的剛性需求,購買普及率高達79%,且相較其他年齡層,60歲以上族群不僅擁有最高比例的保健食品消費者,更是花費最多、購買最頻繁、且花費金額逐年增加的高含金量客群。永立榮正是看準高齡族群對關節保健與行動力需求的強大剛性,將頂尖的再生醫學技術轉化為市場急需的解決方案。

「靈活粒現」將率先於台灣上市,並立即啟動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市場的布局,目標是迅速搶佔國際市場份額。同時為持續鞏固產品的領先地位,永立榮與亞馬生醫更規劃與中國醫藥大學、台大的研究團隊的合作,持續深化鹿茸多肽ACT.A在增肌及軟硬骨修復強化的抗老化應用,持續為公司挹注長期、穩健的成長動能。永立榮董事長簡奉任表示:「鹿茸多肽ACT.A的應用及發展,是台灣再生醫學與保健營養科技的重大突破。此次永立榮與亞馬生醫的合作,不只是為了多賣一樣產品,而是要把台灣領先的再生醫學技術,成功輸出到國際市場,證明永立榮的科研實力能夠有效變現!未來,永立榮會用創新研發、自有品牌、國際結盟這三大引擎全力衝刺,加速外泌體和ACT.A技術的全球化佈局。」

亞馬生醫馬瑞彣博士表示:「靈活粒現象徵功能性保健食品進入再生醫學應用化的新時代,將引領亞太地區健康品牌升級。未來和永立榮的緊密合作將能將鹿茸多肽ACT.A的應用發展得更全面。」

雙軌佈局加速推進,提升全球醫美生技領域影響力

展望未來,永立榮維持審慎樂觀看法。永立榮全力衝刺「新藥開發+商業化」雙軌策略,公司目前手握六個取得INCI國際化妝品原料的新型外泌體原料,多元發展鹿來源(鹿羊水、鹿茸、及鹿臍帶)的應用,且再搭配研製中心搭載的「EXOSOME DESIGN HOUSE」平台,為客戶打造具專屬差異化的「客製配方」,堆疊永立榮從單純原料供應商升級為「高值化設計與產業整合夥伴」。同時新藥開發的引擎正加速運轉,包括男性勃起功能障礙新藥UA002已獲TFDA核准進入臨床IIa期,以及乾眼症治療新藥UB003亦持續朝臨床試驗推進,兩大專案的領先進度,正持續拉開永立榮與國際同業的技術差距,為公司在全球生醫領域鞏固關鍵戰略位置。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訊聯細胞智藥(7808)研發之臍帶血幹細胞外泌體產品,獲美國個人護理產品協會(PCPC)審查通過,核發國際化妝品原料(INCI name)(11/7股價58.8元)



作者 : Genet

序號 1 發言日期 114/11/07 發言時間 16:19:55
發言人 李黛苹 發言人職稱 總經理 發言人電話 (02)27951777
主旨:訊聯細胞智藥研發之臍帶血幹細胞外泌體產品,獲美國個人護理產品協會(PCPC)審查通過,核發國際化妝品原料(INCI name)
符合條款  第 44 款 事實發生日 114/11/07

說明
1.事實發生日:114/11/07
2.公司名稱:訊聯細胞智藥股份有限公司
3.與公司關係(請輸入本公司或子公司):本公司
4.相互持股比例:不適用
5.發生緣由:
本公司接獲美國個人護理產品協會(PCPC)正式通知,認證本公司研發之人體臍帶血幹細胞外泌體原料,列入國際化妝品成份表。
6.因應措施:本公司的研發成果-人體臍帶血幹細胞外泌體原料,被INCI核准使用Exosome的名稱,登錄國際化妝品成份,代表研究和品管確效被委員會所肯定,可在國際市場上流通販售。
本公司將持續開發外泌體系列多元產品,並將陸續申請國際市場上市銷售許可。
7.其他應敘明事項(若事件發生或決議之主體係屬公開發行以上公司,本則重大訊息同時符合證券交易法施行細則第7條第9款所定對股東權益或證券價格有重大影響之事項):無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中國醫學界在糖尿病治療領域取得歷史性突破。上海長征醫院上周二 (22 日) 宣布,該院副院長殷浩團隊研發的「異體再生胰島注射液」(E-islet 01)獲批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這是全球第二個、中國首個進入臨床的異體通用型再生胰島產品。

陸醫學界新突破!幹細胞成功治癒糖尿病 中國首個異體再生胰島獲批進入臨床(圖:shutterstock)

此前,殷浩團隊已成功利用自體幹細胞移植技術治癒多名 1 型和 2 型糖尿病患者,其中 25 年病史的終末期患者已實現五年無胰島素生存。


根據殷浩團隊披露,這項基於多能幹細胞 (PSC) 的技術突破,徹底改變糖尿病治療模式。透過微創穿刺將 120 萬胰島當量的再生細胞植入患者肝臟門靜脈,只需局部麻醉即可完成。

數據顯示,接受治療的第 1 型糖尿病患者術後 11 週即擺脫胰島素依賴,48 週後完全停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在術後三年追蹤中血糖穩定,未出現嚴重併發症。

中國糖尿病患者高達 1.4 億人,其中 1 型糖尿病佔百萬規模,但傳統胰島移植受限於捐贈者短缺,每年僅能救治數百人,但基於人體細胞來源的再生胰島技術,透過標準化製備可實現規模化應用。

殷浩團隊所使用的異體再生胰島源自於健康捐贈者血液細胞,已建立體外擴增體系,並突破了自體細胞製備的個人化限制。

這項突破源自於多能幹細胞技術的革命性進展。2006 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發現細胞重編程技術,開創 iPSC 研究領域,其團隊於 2012 年獲諾貝爾獎。

中國科學家鄧宏魁團隊則在去年 9 月首次實現化學法誘導 iPSC 治療第 1 型糖尿病,讓 25 歲末期患者重獲正常飲食能力。

目前,全球已有 Vertex 等企業推進 III 期臨床試驗,上海瑞金醫院則透過幹細胞再生多巴胺神經元治癒 14 年帕金森氏症患者。

數據顯示,全球已有超 2000 例患者接受幹細胞胰島移植,血糖控制達標率超 85%。

殷浩表示,異體再生胰島的核准標誌著中國在該領域進入領跑梯隊。該技術具有三大優勢:一是供體來源廣泛,二是製備成本可控,三是免疫排斥風險低。

該技術以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 (PBMC) 為初始材料,通過重程式設計獲得自體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進而定向分化為具有胰腺特異性的 EnSC。與傳統多能幹細胞相比,EnSC 具有三大優勢:

殷浩團隊同步開發的自體再生胰島平台,採用患者自身細胞培育,可望徹底消除排除反應。

儘管前景光明,免疫排斥仍是最大挑戰。美國研究團隊嘗試胰島封裝技術,中國學者則探索基因編輯解決方案。鄧宏魁說:「要讓移植細胞逃避免疫系統攻擊,還需攻克最後一道關卡。」

殷浩團隊透露,正在建構新型生物材料載體,透過物理屏障跟免疫調節雙重機制提升移植成功率。

與此同時,杭州瑞普晨創科技有限公司的 RGB-5088 胰島細胞注射液也在去年 7 月獲得 IND 受理,成為中國首個獲批臨床試驗的多能幹細胞衍生胰島產品,而在太平洋彼岸,Vertex Pharmaceuticals 的 VX-880 幹細胞療法已進入 III 期臨床試驗,全球患者正翹首以待這一顛覆性療法的最終驗證。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從去年就積極備戰「雙北世壯運」三鐵項目的35歲阿傑(化名)對運動十分狂熱,從學生時代就迷戀上各式運動,馬拉松、游泳、自行車、登山、衝浪等運動是他休假的日常,只是近來運動表現明顯下降,心想明明是PRO等級運動高手,怎麼卻表現得像差勁的新手,他也發現膝蓋近來常有酸痛的感覺,雖然還不到無法忍受的程度,卻十足影響了他的運動表現,到醫院檢查才發現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軟骨已有磨損,醫師囑咐他要減少運動,強度和頻率都要降低,以免年紀輕輕就要換人工膝關節。

阿傑聽了醫師的話後,猶如一記晴天霹靂,不運動簡直要了他的命,而且聽說置換了人工膝關節後,運動會有所限制,他以後就再也不能從事激烈運動了,難道他的「世壯運」夢想將成為泡影,他完全不能接受,直搖頭該怎麼辦?

振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黃祥霖表示,現代人重視休閒健康的生活,熱愛運動成了現代新顯學,根據教育部所公布的113年運動現況調查結果,發現國人參與運動人口比例高達82.9%,規律運動人口比例自103年以來首度達到35.3%(規律運動7333定義:每週運動3次以上;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運動時會流汗也會喘)。調查中也發現,規律運動者獲得較高的自我健康與生活快樂度。

不過,值得提醒大家的是,錯誤的運動習慣會讓關節提早退化,即使是年輕人也會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如果仗著年輕力壯就忽略保養,步入中老年將會面臨膝蓋退化的問題,不只疼痛帶來的不適,將影響生活品質。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大約6.5個人當中就有1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其中也包括了許多年輕人因為運動不當,造成膝蓋的損傷,又沒有即時接受正規治療,導致關節退化有年輕化的趨勢。

關節疼痛的治療方式

黃祥霖醫師表示,一般最常聽到的關節疼痛治療方式,不外乎透過玻尿酸或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以減緩關節不適的狀況,但這二種治療都並沒有辦法從根本解決問題,甚至有些民眾耗費許多金錢和時間去從事坊間各式各樣治療,但最終仍需面臨置換人工關節的情況,都大幅影響照護者及病患本身的生活品質。

幹細胞治療成新「膝」望

全民健保普及,台灣每年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量排行世界前幾名,再加上科技進步,人工關節介面耐用程度超過二十年已不是問題。但是對年輕人來說,使用人工關節置換來治療嚴重的關節病變是最不得已的選擇,因為人工關節的使用年限仍有其限度,之後的人工關節重置更是一項辛苦且對周邊軟組織破壞更多的手術。關節置換手術對於老年人、嚴重持續疼痛的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快速有效的方式,但對於年輕患者或初、中期的關節炎,卻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黃祥霖醫師表示,國內在109年開放「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由於脂肪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再生修復以及免疫調節的能力,透過局部注射,可調節發炎現象,再生軟骨組織,讓受關節炎所苦的民眾重拾「膝」望,不再只有「等著換關節」這條路可選!

脂肪中的幹細胞是成人中最容易取得的間質幹細胞,透過取拇指大小(3-5公克)皮下的脂肪(或關節鏡取得髕骨下脂肪塊),局部麻醉不需住院,再經由特殊的技術,分離出脂肪幹細胞加以培養,這些細胞具有高可塑性、自我更新的能力,之後再以關節注射方式治療,進而達到修復受損的組織。

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機轉如下:

(1)可分泌多種抗發炎激素,降低發炎反應,減少疼痛及對軟骨的破壞。

(2)促進軟骨細胞增生,修補軟骨缺損。

(3)自體細胞可以降低排斥的風險,讓細胞的活性更強。

退化性膝關節治療方法比較

退化性膝關節治療方法比較(圖表提供/振興醫院)

退化性膝關節治療方法比較(圖表提供/振興醫院)

幹細胞治療最佳時機

黃祥霖醫師表示,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最佳治療時機為 Kellgren-Lawrence 分級 II–III 級(輕中度退化),若軟骨已嚴重破壞,關節空隙明顯縮小,治療效果有限,這種狀態下即使使用幹細胞再生軟骨治療,生成的新軟骨也會被立即磨損,可能還是需要考慮人工關節的置換。因此,不建議等到症狀惡化後才考慮幹細胞治療,越早介入,幹細胞修復的潛力越大。

相比於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細胞治療具低侵入性(關節注射即可)、治療次數少(僅1~2次劑治療),除了舒緩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外,還能幫助關節內透明軟骨的增生,國內目前已有超過100個案例,療效和安全性都十分良好,國內使用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研究顯示:治療後兩側疼痛指數平均減少約6成,膝關節功能評估量表顯示進步約3-7成。

阿傑最後接受醫師的建議,選擇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不只膝蓋酸痛感覺都消失了,治療後的運動表現更佳,回診時笑著對醫師說,他有了新「膝」望,膝蓋更耐操了,五月世壯運就看他的表現了。不過醫師還是叮囑他要養成正確的運動習慣,運動前暖身和運動後緩和運動不能少,才能讓運動生涯可長可久。

無論年長者、運動員或因運動傷害導致關節退化的人,如果不想走到人工膝關節置換這一步,在適當時刻以最新再生醫療及科技的介入,可以增加關節再生重塑的速率,獲得更長期的關節保護效果。

無論年長者、運動員或因運動傷害導致關節退化的人,如果不想走到人工膝關節置換這一步,在適當時刻以最新再生醫療及科技的介入,可以增加關節再生重塑的速率,獲得更長期的關節保護效果。

黃祥霖醫師提醒,無論年長者、運動員或因運動傷害導致關節退化的人,如果不想走到人工膝關節置換這一步,在適當時刻以最新再生醫療及科技的介入,可以增加關節再生重塑的速率,獲得更長期的關節保護效果,恢復日常活動能力,擁有好「膝」力。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5/6 12:54(5/6 13:21 更新)



「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是透過取皮下脂肪,再經由特殊的技術,分離出脂肪幹細胞加以培養,之後再以關節注射方式治療,透過其自我更新、再生修復以及免疫調節的能力,讓受關節炎所苦的民眾重拾「膝」望。(振興醫院提供)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傳真 114年5月6日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6日電)35歲的阿傑從學生時代開始迷戀運動,去年開始積極備戰雙北市壯運三鐵項目,近來卻運動表現下降還會膝蓋疼痛,竟是已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幸有自體脂肪幹細胞助他免換人工關節。

阿傑(化名)對運動十分狂熱,從學生時代就喜歡各式運動,馬拉松、游泳、自行車、登山、衝浪等運動是他休假日常,只是近來運動表現卻明顯下降,原本逼近「PRO等級」,卻表現得像新手,膝蓋更常有酸痛的感覺,雖然還不到無法忍受,卻有明顯影響。

阿傑到醫院檢查,發現竟已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軟骨已有磨損,醫師囑咐他要減少運動,強度和頻率都要降低,以免年紀輕輕就要換人工膝關節。

衛福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約6.5個人當中就有1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振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黃祥霖透過新聞稿指出,其中也包括了許多年輕人因為運動不當,造成膝蓋損傷,又沒有即時接受正規治療,導致關節退化有年輕化的趨勢。

關節疼痛治療方式,黃祥霖說明,一般最常聽到的,不外乎透過玻尿酸或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以減緩關節不適的狀況,但這二種治療都並沒有辦法從根本解決問題。如今科技進步,人工關節介面耐用程度超過20年已不是問題,於老年人、嚴重持續疼痛的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快速有效的方式。

黃祥霖指出,但對年輕人,或初、中期的關節炎,卻不一定是最好選擇,因為人工關節的使用年限仍有其限度,之後的人工關節重置更是一項辛苦且對周邊軟組織破壞更多的手術。

除膝關節置換,國內也已開放「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黃祥霖說明,透過取拇指大小的皮下脂肪,再經由特殊的技術,分離出脂肪幹細胞加以培養,之後再以關節注射方式治療,透過其自我更新、再生修復以及免疫調節的能力,讓受關節炎所苦的民眾重拾「膝」望。(編輯:龍柏安)114050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助推動再生醫學治療

研究團隊運用基因追蹤技術,證實外周神經幹細胞源自神經管中的神經上皮細胞。早在胚胎發育初期,這些細胞會遷移至四肢、肺等外周器官。令人驚訝的是,部分細胞即使到了成年階段仍能保持年輕的未分化幹細胞狀態,具備生成新的神經組織的能力。

與難以獲取的腦源性神經幹細胞相比,外周神經幹細胞可輕易從胚胎四肢、新生兒肺組織、尾部、背根神經節,甚至成年肺組織等易於取得的部位分離。研究還表明,外周神經幹細胞在實驗室環境下能無限增殖,且移植後不會形成畸胎瘤,使其成為極具臨床應用潛力的候選細胞。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24 16:36:53)

第十七屆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PPSSC)於5月24日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辦,由主席林欣榮院長(前排左五)帶領各國專家學者,討論並發表人類細胞、癌症與再生醫學找出最前沿先進的解方。(攝影/黃思齊)

2025年第十七屆「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於24日在花蓮慈院舉行,由創會的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擔任主席,展開二天的議程。今年以植物幹細胞進行再生醫學的前瞻性和領導性開發及研究為重點,另外還包括各種癌症免疫療法與長壽的突破性研究,期盼能為人類長壽及健康老化的終極目標做出貢獻。

自2008年開始,由神經及細胞專家林欣榮院長創設的「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Pan Pacific Symposium on Stem Cells and Cancer Research, PPSSC)已連續舉辦17屆,吸引全球包括神經外科、兒科、內科、外科、血液及骨隨移植、抗衰老再生、癌症治療等相關醫學領域的專家學者、生技業者齊聚,尋求最新的研究與創新想法。

今年的大會主題包括最新興的綠色前沿研究:植物幹細胞進行再生、神經疾病的發現與創新、開創癌症免疫療法契機:邁向癌症治療的新時代,以及永恆的文藝復興:長壽與活力的突破性創新、轉化醫學:將突破性發現連結到臨床實踐。

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也蒞會致詞,推崇全球在幹細胞及癌症領域研究的學者專家,用心為守護生命的目標努力,同時也指出花蓮慈濟醫院中西醫研究團隊在證嚴法師支持下,在淨斯本草系列等中草藥研究上,也有許多不錯的成果發表在期刊上,和各界分享。

為期兩天的議程,共有台灣、日本、印度和香港等地知名學者與會,並參與海報論文發表,美國多位學者於線上同步。2025年PPSSC請到國際上知名的「重磅講者」,包括著力於丹參原生質體再生系統平台建立,實現生物活性化合物成份提升的中央研究院農生中心林崇熙博士,並新建立「原生質體到植株」再生流程;第二位為嫻熟細胞治療基礎研發及CAR-T 製程,奠基台灣細胞治療重要里程碑,為國內少數掌握CAR-T從基礎研究到細胞製程經驗的張裕享醫師,CAR-T為新一代癌症療法,張醫師曾赴美跟隨CD19 CAR-T序列發明人康帕納(Dario Campana)教授進行博士後研究。

第三位為中央研究院及世界科學院院士,亦是全球領先的大腦圖譜研究專家江安世院士,以解碼大腦聯結體為主題,探討人腦約860億個神經元,在日常運作時,每個神經元都會參與活動,而長期處於閒置狀態、無法傳遞訊息的神經元則可能啟動細胞自滅(apoptosis)機制。因此,人腦並不存在「90%未開發」的說法。而江院士發現長期記憶的建立僅需部分神經元合成新蛋白質,並於2012年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台灣科學家首次長篇完整論。
文。

第四位則是研究阿茲罕默症新藥及神經細胞學的中研院生醫所所長及特聘研究員陳儀莊。陳儀莊所長多年致力於神經藥物發展及跨領域整合基礎科學及轉譯臨床研究,擁有多項新藥專利,並於2024年接任生醫所所長。

其他與會的重要講員包括從1988年就參與的日本東北大學醫學博士出澤真理,出澤真理博士是發現Muse細胞的學者,Muse細胞用健康功能的細胞替代受損、凋亡的細胞並修復組織,成為缺血性中風的希望。

另外,包括臺灣研究基因專家張建國教授、香港大學蘇國輝教授、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施明哲教授、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專家彭勃、三軍總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劉峰誠主任、台灣專研超音波科技的清華大學醫環系葉秩光教授、專注於癌藥開發與免疫治療的郭正宜博士、研究幹細胞和外泌體的花蓮慈院研究部丁大清主任,印度學者徐布(Shibu)、東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陳國庭、花蓮慈院研究部副研究員廖學健以及陽明交通大學再生醫學與細胞療法的蔡佳哲博士擔任講者。

林欣榮表示,幹細胞在再生醫學與癌症治療中展現了極大潛力,特別是在闡明腫瘤起源與發展創新治療策略方面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各專家學者一年一度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幹細胞研究這個充滿挑戰與轉化潛力的研究領域,也同時為醫學理解生命的基本過程開啟新視野。

追求人類生命延續及長壽、優雅健康的老化一直是醫學和科學前進的動力,細胞治療、免疫療法、再生醫學的不斷創新,致力於解決老化問題以及癌症治療。主席林欣榮更在花蓮慈濟醫院推動中西醫合療,並推動中草藥研究和植物幹細胞的再生醫學,他表示,植物幹細胞是安全溫和且能形成穩定和高效的品質,這也是藉由向大自然和宇宙學習慈悲,提供更安全有效且親民的解藥和解方,並運用轉化醫學將突破性發現連結到臨床實踐,達到治療癌症並實現人類健康長壽與活力,亦可稱是醫學研究上永恆的文藝復興。

備受國際醫學研究及新創界重視的「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24日於花蓮慈院舉辦,共吸引來自多國共140位學者及學員參與,探討細胞與再生醫學。圖為中央研究院江安世院士對於腦科學的演講。(攝影/陳安俞)
備受國際醫學研究及新創界重視的「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24日於花蓮慈院舉辦,共吸引來自多國共140位學者及學員參與,探討細胞與再生醫學。圖為中央研究院江安世院士對於腦科學的演講。(攝影/陳安俞)

台灣神經及細胞專家、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左一)與中央研究院腦科學專家江安世院士於演講後對談交流。(攝影/陳安俞)
台灣神經及細胞專家、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左一)與中央研究院腦科學專家江安世院士於演講後對談交流。(攝影/陳安俞)

一年一度的「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於花蓮慈院舉辦,共吸引來自多國共140位學者及學員參與,探討細胞與再生醫學。(攝影/劉明繐)
一年一度的「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於花蓮慈院舉辦,共吸引來自多國共140位學者及學員參與,探討細胞與再生醫學。(攝影/劉明繐)

第十七屆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PPSSC)於24日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辦,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前排左起日本醫學博士出澤真理、中研院生醫所陳儀莊所長、PPSSC夏玉心執行長、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中央研究院江安世院士、花蓮慈院何宗融副院長、慈濟醫療法人創新研發中心劉靜安副研發長。(攝影/陳安俞)
第十七屆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PPSSC)於24日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辦,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前排左起日本醫學博士出澤真理、中研院生醫所陳儀莊所長、PPSSC夏玉心執行長、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中央研究院江安世院士、花蓮慈院何宗融副院長、慈濟醫療法人創新研發中心劉靜安副研發長。(攝影/陳安俞)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培育出的類胚胎結構,已成功產生人類血細胞,圖中紅色斑塊即為血球。這項突破未來或能讓需骨髓移植的患者,使用自身細胞生成血液幹細胞進行治療。(圖:劍橋大學)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在實驗室培養出類胚胎結構(embryo-like structures),首次成功產生人類血細胞。這項發表於《細胞報告》(Cell Reports)期刊的突破為再生醫學開啟新可能性,未來可能讓需要骨髓移植的患者使用自己的細胞進行治療。

患者用自己細胞 可望用於骨髓移植

根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劍橋大學葛登研究所(Gurdon Institute)研究員尼烏帕尼博士(Dr Jitesh Neupane)表示:「當培養皿中出現血紅色時,那是令人興奮的時刻,甚至肉眼都能看見。」他與同事正使用這個模型系統來了解心臟和血液發育的最早階段。

研究團隊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三維類胚胎結構的出現。到第二天,它們已自我組織成三個胚層,分別是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這是人體構造的基礎。到第8天,已形成跳動的心臟細胞。到了第13天,研究團隊看到出現紅色的血液斑塊。從模型中取出的血液幹細胞(blood stem cells)也被證明能夠分化成攜帶氧氣的紅血球和免疫系統所需的白血球。

尼烏帕尼表示:「這揭示了血細胞在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如何自然形成,為篩選藥物、研究早期血液和免疫發育,以及建立白血病等血液疾病模型,提供了潛在的醫學進展。」用於培養類胚胎結構的人類幹細胞可以從身體的任何細胞創造出來,這意味著這種方法也可能為生產與患者自身完全相容的血液奠定基礎。

雖然實驗室中產生人類血液幹細胞的其他方法確實存在,但這些方法需要額外蛋白質的混合物,而新方法模擬自然發育過程,由自我組織結構驅動不同細胞類型的形成。

不需卵子精子無胎兒潛力 屬最簡化系統

葛登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蘇拉尼教授(Prof Azim Surani)表示:「儘管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在實驗室中產生人類血細胞的能力標誌著朝向未來再生療法邁出重要一步。」這項最新進展屬於快速發展的領域,其中類胚胎模型是由幹細胞創造,不需要卵子或精子,為人類發育的最早階段開啟了一扇窗。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