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提醒民眾在颱風過後要注意類鼻疽風險。(資料照,記者林惠琴攝)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台南驚傳一名男子因「吸入」類鼻疽桿菌而感染類鼻疽,完全沒接觸污水與污泥!疾管署今(29)日宣布有1例60多歲男性感染類鼻疽,在颱風期間未曾接觸污水或污泥,竟染疫且一度引發敗血性休克,轉加護病房;1週後狀況好轉,預計今日轉普通病房。
隨後研判,個案可能將類鼻疽「吸入」體內被感染。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丹娜絲颱風帶來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及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造成傳播,透過接觸或吸入性感染,因此在颱風後1個月內通常個案會增加。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由健康網》整理類鼻疽的症狀與潛伏期,並引用疾管署呼籲:民眾在打掃時戴上口罩、手套及雨鞋,做好防護,避免被生鏽鐵釘割傷。
類鼻疽是什麼?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之致病菌為類鼻疽桿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屬假單孢菌屬革蘭氏陰性桿菌。
為什麼我會感染類鼻疽?類鼻疽怎麼傳染?
疾管署表示,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由於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但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受感染的情形,一般情形下,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
類鼻疽的症狀是?
大部分症狀並不明顯,常常被人忽略以為是感冒。疾管署提醒,注意以下臨床症狀:肺炎、急性皮膚化膿與局部淋巴腫大、慢性化膿性類鼻疽、菌血症與敗血症。
類鼻疽有潛伏期嗎?
從可能的暴露經驗推算至出現臨床症狀之時間,短至2天,或長達數月或數年(第9天,為發病高峰期)。
類鼻疽的預防方法
身體虛弱抵抗力差的人,包括糖尿病及外傷者,應避免赤足於污泥土或污水中。皮膚有撕裂傷、擦傷或燒傷的人,若接觸到受污染的水或土壤,應儘快清洗乾淨,或使用鞋套或手套,以避免皮膚直接暴露於濕土。
應該如何清潔?
衛福部長邱泰源說明,民眾易因接觸污水、污泥或環境孳生病媒蚊,造成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腸道傳染病及登革熱等,呼籲清理家園時落實防疫三步驟:「裝備要齊全、飲食要注意、清除孳生源」。
疾管署長莊人祥提醒,民眾進行環境清理應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等,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污水入侵地區務必徹底清潔消毒蓄水池、飲用水需煮沸或喝市售瓶裝水,泡水或解凍過久食物,切勿食用。此外,雨後可能使登革熱感染風險增加,民眾仍應落實「巡、倒、清、刷」等措施。
疾管署說明清理環境時,須注意自身安全。(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提醒清消時應戴上口罩。(疾管署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