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忽冷忽熱,上周天文台剛發出酷熱天氣警報,街上人人汗流浹背;但之後又開始下雨兼有陣陣涼意。每當天氣轉變,皮膚問題便會接踵而來,無論乾癢甚至過敏或濕疹等惱人問題,統統浮現兼加劇,患者應該如何紓緩解決?原來,透過食療及改變生活習慣,可從根本改善膚質與體質,不妨聽聽中醫怎麽說。
文:本刊記者 圖:陳錦輝
季節轉換 皮膚易出毛病
新曆10月23日正值「霜降」,正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註冊中醫師楊明霞博士解釋:「當秋末下雨會特別快轉涼,天氣由濕到乾、由熱到涼。當天氣應轉秋涼又未涼,皮膚會因為未能適應而容易出現毛病。濕疹、暗瘡等都會容易出現,牛皮癬、玫瑰痤瘡等病情亦較易加劇,若要預防必須先增強體質。」
楊醫師觀察到,今年濕疹患者的情況特別嚴重,但並非如往常見到的急性濕疹,患者出現發紅、痕癢及傷口流水等情況;反而,今年的濕疹屬偏乾性的慢性濕疹為主,皮膚容易乾燥、龜裂,出現甩皮情況。楊醫師解釋這與今年氣候上半年多「風」、下半年多「濕熱」的情況有關。
風癢濕熱氣候 導致濕疹加劇
中醫學提到「五運六氣」,即天氣能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原來,早於二千年前的《黃帝內經》,已推算出2025年氣候特色為「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楊醫師解釋:「首句所指的『風』會令人身體容易痕癢,因上半年的氣候『風』比較重,所以今年上半年濕疹會非常痕癢,但屬乾燥的痕。
後句則指下半年相對較多濕熱情況,使人容易疲累,會出現重墜、水腫等問題,因而變成身體、體質濕熱,但皮膚卻反而出現乾燥、龜裂、脫皮至整夜未眠等乾燥性濕疹情況。」再加上《黃帝內經》描述:「風者,善行而數變。」一旦涉及風,中醫角度便認為會蔓延很快,所以今年的濕疹、皮膚病特別容易蔓延至四肢全身。
飲食入手 抗「癢」第一步
若想預防及紓緩入秋後的皮膚問題,除了求醫對症下藥外,日常透過飲食及改變生活習慣,都有助改善情況。楊醫師提醒大家飲食十分重要,除中醫外,最新醫學研究亦主張「戒口」。楊醫師引述外國醫學研究:「根據美國權威皮膚科文獻指出,所有甜食都會令皮膚細胞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以皮膚有問題的人都應盡量減少甜食。」
進食冰凍食品又或低過室溫的食物如壽司、魚生、沙律、雪糕等,亦會刺激內循環,影響身體的游離基(Free Radical),久而久之當體內游離基太多,便會破壞皮膚細胞及其運作,令皮膚病情加重。除此以外,經烤焗的乾果、杏仁、花生、有殼海鮮、菇菌、咖啡、奶茶、牛羊、辛辣等食品,都是常見容易誘發皮膚問題的食物,應少吃為妙。
改善生活習慣 預防並紓緩病情
除了「戒口」,楊醫師亦提醒患者別洗澡太久:「洗澡過程中,水會促進皮膚角質層有膨脹作用,令皮膚暫時充盈水分,令患者感到舒服。不過,沖涼後水分被蒸發,會立即十分痕癢。」因此楊醫師建議嚴重濕疹患者,洗澡前先在皮膚乾燥位置輕輕塗上護膚油,洗澡期間只能在腋下、私處,以及曾流汗的位置,如背脊及大腿內側使用少量稀釋皂液,身體其他地方絕對不要使用,洗澡時間更要控制在一兩分鐘內完成。」
「其實濕疹患者的傷口並不『污糟』,皆因患處的角質層已受損,皮膚汗腺亦已被破瓌,所以患處流汗不多,只要越少碰水便能越快復元;若再不斷被刺激,反而會弄巧反拙。事實上傷口不應經常沾水,會容易引致傷口感染。我有病人嚴格使用這方法,濕疹很快便好。」
做運動曬太陽 須平衡皮膚需要
除此以外,濕疹患者切忌曬太陽,若要吸維他命E,亦只能於下午黃昏五、六點後才接觸太陽;若要做運動,亦不能「流汗」,否則患處會有刺痛感。楊醫師建議患者可選擇拉筋,又或在室內做些輕量運動,以平衡身體與皮膚健康。
2026年氣候預測
楊醫師指《黃帝內經》推算每年氣候的系統,猶如天干地支永遠不變,準確率相當高,足有九成半以上。對於2026年上半年氣候,《黃帝內經》推算會偏熱重,出現許多「心火盛」及失眠問題;下半年同樣亦屬「火重」,所以提醒大家要特別注意清心、養心及安神問題。
楊醫師認為來年容易因失眠導致皮膚病情加劇,同時亦會因失眠而導致情緒問題出現。她解釋皮膚與情緒問題均與心火及虛火有關,若經常失眠及夜睡,會令皮膚問題更嚴重,心情亦會較煩燥:「明年天氣特別熱,比今年更熱。」
「肺主皮毛」湯水推介
正所謂「肺主皮毛」,若要皮膚好,必先加強肺氣。楊醫師介紹以玉竹、梨乾、百合及桑葉焗熱水20分鐘後飲用,可全日重覆焗飲。若濕度再降,即低於百分之60或以下,則可於焗水待冷5-10分鐘後落蜜糖,增加滋潤度。另外,亦可以加入甘筍、粟米、無花果及豬𦟌煲湯,此湯可改善因皮膚乾燥導致的痕癢問題,一周可飲用1至2次,適合一家大小。
各類強肺藥材功效:
玉竹: 滋陰潤燥,但不會惹濕。
梨乾: 滋陰潤燥、潤肺,紓緩氣管乾涸、口乾舌燥。
百合: 加強滋陰潤燥作用,潤肺、養心安神。百合安神可幫助入眠,緩減心情煩躁。
桑葉: 疏風清熱,對清虛熱導致的火有止痕作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