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黃閎新指出,與其急著責怪,不如先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再一步步引導他學習換位思考與情緒表達;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當孩子在學校「又被告狀」時,父母往往既擔心又無奈。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黃閎新指出,孩子多半不是壞,而是還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被喜歡。這些行為背後,其實都是孩子在努力尋找「被接納」的方法。與其急著責怪,不如先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再一步步引導他學習換位思考與情緒表達,才能真正幫助他從誤會中成長,學會被喜歡。
黃閎新在臉書專頁「前蹺家青少年 黃閎新 臨床心理師」表示,對父母來說,接到學校通知或其他家長訊息的那一刻,心裡常會冒出:「又出事了嗎?」擔心、焦慮、甚至想立刻責問孩子。有時孩子怕被罵,會避重就輕,讓事情更難釐清;若真的造成受傷或損壞,家長還得處理後續的道歉或補償,那份壓力其實也不小。
黃閎新建議,這時可以先讓自己和孩子的情緒都安靜下來。先接住孩子:「你覺得被誤會一定很難受吧。」不要急著分析對錯,而是讓孩子知道「你願意聽」,這比急著教育更能打開他的心。等他願意開口後,再慢慢討論事情的經過,引導他思考:「你覺得這樣做,別人會不會不開心?」這能幫助孩子從被責怪的防衛,轉向思考行為的影響。
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黃閎新指出,讓孩子知道「你願意聽」,這比急著教育更能打開他的心;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黃閎新提到,接著,可以帶著孩子練習換位思考。「如果今天別人這樣對你,你會怎麼想?」有的孩子會倔強地說:「我不在意啊。」這時可以補充:「每個人在意的地方不同,但你想要跟同學好好相處,就要學會讓人覺得自在地靠近你。」這樣的對話,能讓孩子在被理解的安全感中學習調整。
被告狀的孩子往往不是壞,而是還在練習怎麼被喜歡。有些孩子被排擠,有些孩子被欺負,也有些孩子被誤會。當父母願意陪他看懂別人的反應,教他換個方式表達自己,他也能從誤會與挫折中,慢慢長出成熟與同理。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